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109歲婆婆愛看武打片 輕鬆端簸箕揚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8 12:23:01


潼南區毗盧村6社,109歲的鄭世祥端著大簸箕玉米揚塵
  一個109歲的老人既能抹玉米、砍紅苕,還能穿針引線,你信嗎?這位老人生活在潼南區米心鎮毗盧村6社,名叫鄭世祥。她出生於1908年,今年7月31日(農歷6月28日)剛滿109歲。昨日,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家里幹活,只見滿頭銀發的她端起20多斤重的簸箕輕鬆揚塵,生活自理就更不用說了。

  婆婆五世同堂,膝下共有28口人,家人總是勸她少做或是不做,大多時,她都是偷偷進行。用她的話說就是,“身子骨還好著呢,不幹點手頭活,全身上下都會不舒服”。

  端起20多斤重的簸箕揚塵 嫻熟又輕鬆

  米心鎮距城區40餘公里,屬於潼南較偏遠鄉鎮。毗盧村6社,離場鎮約8公里。

  昨天上午11點過,記者趕到時,婆婆正在抹著玉米棒。藍白相間的花布外衣,帆布鞋,婆婆頭髮斑白,露出笑臉時,看得出口中牙齒已所剩無幾。簸箕放置身前,隨著兩只手左右發力,顆顆玉米粒不停地往簸箕中灑落。

  “這些苞穀才從地里掰回來,反正我也閑著沒事,就幫著抹點苞穀籽。”婆婆告訴記者,“我兒子怕我累到了,不讓我忙活,可我覺得身體還好著,幹點手頭活出不了啥大問題”。

  旁邊堆放著的玉米棒抹完,簸箕已接近裝滿,足足20多斤。只見婆婆弓下腰去,雙手將簸箕端在了胸前。隨著簸箕上下晃動,裡面的皮殼和雜質隨風飛揚,時不時,婆婆還要把嘴凑上前去,吹一下,動作嫻熟又輕鬆。

  耳不聾眼不花 40分鐘砍完一撮箕紅苕

  中午12點半,吃過午飯,接下來,是灶房煮豬食的時間。

  家頭沒置辦切割機,滿滿一撮箕紅苕,要砍成碎塊,這樣可節約大半的火候。屋檐下,婆婆找來一只小板凳坐下,拿起一個紅苕放在砧板上,用菜刀劈成兩半,再切小,如此往複。

  大概花了40分鐘,婆婆將全部紅苕砍完。期間,未曾起身。因擔心採訪打攪,婆婆分神把手劃傷,但她不住地表示“莫得事”。

  “我媽閑不住,起早貪黑辛苦了一輩子。”婆婆73歲的兒子吉聲彥介紹,每天還要幫著砍南瓜,切豬草,洗衣服,幹些力所能及的手頭活,“農歷6月28日生日那天,她都閑不住。”

  吉聲彥說,前幾年,母親能拉動鋸子,把他扛回來的樹枝一截截地鋸成柴禾。“現在我們不讓她做活路了,特別是重的體力活。”吉聲彥告訴記者,“雖然這兩年身體大不如以前,但她耳不聾、眼不花,不僅能穿針引線,有時我們說點悄悄話,她還要在旁邊搭下白。”

  最愛看武打戰爭片 喜歡凑鬧熱還要趕場

  受年代所限,婆婆未曾踏進過學堂門。儘管不識字,但她卻特別喜歡看電視。

  下午2點,堂屋左側擺著一張涼床,角落處放著電視。電視裡面播放著連續劇《飛虎神鷹》,這是一部以解放戰爭為歷史背景的槍戰片。

  婆婆屈膝坐在涼床上,電視里戰火紛飛,看著屏幕她眼睛都不眨一下,不時喃喃自語,偶爾搖動著手中的蒲扇。

  吉聲彥告訴記者,母親特別喜歡看電視,尤其愛看武打片和戰爭片,打得越厲害,看得就越是過癮。遇上中意的節目,甚至可看到深夜12點。

  記者詢問婆婆,電視里節目內容時,她稱“不曉得”。

  但據重孫吉思婷介紹,祖母看電視,就圖“鬧熱”兩字,至於電視播放的具體內容不重要,關鍵是要場面大,打得凶,“她說,只有打得凶的節目才好看,才是好節目。”

  吉思婷透露,每逢趕場天,祖母也會一同前往,單邊兩三公里,只是步伐要邁得稍慢一點。

  從不挑食每天要見葷 喜歡薄荷糖3天吃1斤

  談及對母親的飲食,65歲的兒媳陳祖輝稱,婆婆從不挑食。

  相比成人,婆婆的飯量稍小一點,基本是早上半碗稀飯、中午滿碗幹飯、晚上半碗肉丸子。除了每天要見葷外,最喜歡吃的便是甜食。

  蛋糕、發糕、泡粑……只要是甜的,不硌牙齒的,婆婆就喜歡吃。此外,尤其喜歡吃薄荷糖,幾乎3天要吃1斤的量。

  每天,婆婆都要堅持喝糖開水解渴,少則1碗,多則2碗。每次,都要兌足夠多的白糖。

  用婆婆的話說就是,糖少了喝起來不安逸。以每次將水喝完,碗底必須要見一層未融盡的白糖為准。

  故事

  婆婆也有“小膽怯”:害怕打針吃藥

  婆婆膝下6個子女,兒女各半,現在健在的還有1兒2女。

  其中,最小的麼女吉素珍也有65歲,住在潼南城區。據吉素珍介紹,在前年的時候,她曾陪著母親,從老城區走到新城區,七八公里路程,好幾個小時,拐杖都沒用。

  除了偶爾雙腿抽筋,一點感冒伴隨咳嗽外,但在去年3月時,婆婆突然全身痛得厲害。動不了、吃不下,家人窮盡勸說語言,但婆婆好歹就是不去醫院,也不願將醫生請進門來。原來,她也有著怕打針吃藥的膽怯。兩個多月後,最終,婆婆靠著堅強的毅力,挺了過來。只是,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聲音

  兒子望老母親能再活20年

  吉聲彥告訴記者,母親15歲時,從玉溪鎮的懶牆灣嫁到了米心鎮的毗盧村。父親去世時,吉聲彥才15歲,麼妹吉素珍還不到5歲。在他的印象中,含辛茹苦把幾姊妹拉扯大,母親吃了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苦。2000年,大哥去世後,母親便一直和吉聲彥一家住在一起。

  吉聲彥介紹,現在每個月母親有300元的生活補貼,105元的養老保險,所以,對他們來說,贍養母親基本算是沒得負擔。吉聲彥希望,母親能再活20年。

  數據

  潼南50名百歲老人 鄭世祥最高壽

  鄭世祥婆婆睡眠一直很好。農忙時,早晨6點就會自然醒了,農閑時會多睡一陣,但從不超過上午8點。都說婆媳關係難處,但婆婆卻少有和兒媳拌嘴。

  米心鎮民政辦主任李建介紹,轄區共有4名百歲老人健在。潼南區民政局老齡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區共有50名百歲老人,其中鄭世祥婆婆109歲,最為高壽。(來源:重慶商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