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加坡傳統紅彩師傅:一針一線的堅持
http://www.CRNTT.com   2018-02-12 09:26:11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斌勤 攝)
  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年貨市場上,很少看到攤販賣紅彩。即使有,也是大量生產的普通紅彩。老字號綉莊“翁展發”的第三代傳人翁澤峰(57歲)是本地僅存幾個還手工製作紅彩的人。紅彩對他而言是一種裝飾品,也是華人在喜慶節日時幸福與幸運的象徵,“一定要有的”。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追溯紅彩的歷史,大抵和年獸的傳說有關。“年”怕紅色,人們為了驅趕它,從臘月裡就開始掛紅布、紅燈籠、穿紅衣、貼紅對聯。網上流傳的一張“掛紅彩吉日”圖,仔細一看,果然吉日都在臘月時分。正因如此,農歷新年前的這一段日子是翁澤峰最忙碌的時候。

  他店鋪位於芽籠24A巷,店裡各處垂掛著紅布條,也有已制成的紅彩從天花板上懸掛下來,為店屋增添新春氣氛。

  翁澤峰說:“小時候在店裡,爸爸在做紅彩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看,看了就有這個興趣,因為我本身很喜歡手工藝、藝術和DIY的東西,慢慢看他怎樣做。”

  不過,即使是父親,翁澤峰也得“偷”師,因為嚴厲的父親根本不讓他碰顧客的東西。

  “我用他的針車,他叫我不要動,怕我弄壞。顧客訂的東西他又叫我不要動,怕我弄壞。之後慢慢學縫東西,縫就簡單啦,縫的時候他會看,看了有些東西做不好,他就說‘啊不是這樣啦,就是這樣簡單啦’,縫了丟回給我。”

  翁澤峰幽默地自比電影裡的徒弟說:“一開始,那些師父都不是要傳給他們的,他們要學都被師父趕走,可是他們還是回去學,最後師父就傳給他們了。”

  他以此鼓勵自己堅持學習店內大小事,刺綉、樂器知識、紅彩,每一樣“慢慢自己來做”,從興趣變成熱忱,最後“越做越喜歡,越喜歡越高興”,他服役結束後,就一直呆在店裡直到現在。

  他回想以前父親綁綉球的樣子,一邊敘述一邊用雙手拉扯隱形的紅彩布,“他拉的時候我要這樣抓著,他拉,我抓。”

  紅彩上的兩個綉球在製作時必須先綁緊後才能攤開來變成一個球,如果綁不緊就不好看。父親過世後,就剩翁澤峰自己做紅彩了。雖然妻子偶爾會幫忙,但力氣不夠大,他得學習自己來。

  “我一個人摺摺摺,用東西貼給它平,再一針一針縫,縫了再貼,一個人就搞定了。我計算一下,(做一個)最少12個鐘頭,但不可能,我要休息,所以做一個紅彩大概要24小時。”

  製作紅彩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布條的尺寸必須拿捏好,因為整個紅彩是同一條布,算錯尺寸就得重新來過。紅彩上要打幾個綉球也有講究。翁澤峰解釋,以前只有當官的人才能在紅彩中間打一個綉球。有些顧客想要打到六個綉球,雖然他可以因此多賺點錢,但他會建議不要這麼做,“不好看啦”。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