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冬挺:閩台監察使楊亮功史跡鈎沉
http://www.CRNTT.com   2021-10-08 00:40:17


《星光日報》1947.3.10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作者 陳冬挺)1947年3月10日,廈門《星光日報》刊載一則消息:《閩台監察使楊亮功抵台之日 台北基隆昨再暴動 基隆要塞司令部等機關被襲》:“(中央社台北九日電)五日來之表面平靜局面,已被昨夜後不斷槍聲所擊破,台人中之青年暴徒,昨日下午二時,攻擊基隆要塞司令部,當被擊斃二人,基隆旋即戒嚴,台北市亦有暴徒分組發動攻勢。昨夜十時半,圓山海軍辦事處,首被襲擊,其他暴徒,則分別攻擊供應局倉庫,警備總司令部、陸軍醫院及公署,頓時步槍機關槍及手榴彈聲大作,約歷一小時。閩台監使楊亮功,昨(筆者注:7日)午即乘海平輪自閩抵基隆港,下午(筆者注:8日)十時始登岸,同輪抵台省,有憲兵兩營,楊氏及隨員劉啟堃,亦承載運憲兵之卡車,於今晨二時自基隆出發,行至中途,遭遇暴徒之阻截,互相開槍,憲兵一人受傷,劉啟堃亦被擊斷手指,楊氏幸先移動座位,未遭意外,然亦飽受虛驚,且曾跌於車旁,彼等三時始抵台北。今據楊氏稱,暴徒揣有步槍手榴彈及小炮,台北徹夜槍聲未絕,死傷未悉。今晨六時,全市戒嚴,軍憲出動布崗,禁止暴民集團通行……(下略)”

  這位閩台監察使楊亮功是何人?為何抵達台灣竟然遭到襲擊?

  一切都要從當年發生之舉世震驚的台灣事變(即二二八事件)說起,但在此之前,有必要介紹楊亮功及閩台監察使署的歷史。
 
  楊亮功(1895~1992),安徽巢縣柘皋鎮人,名保銘,字亮功,6歲時啟蒙,9歲入巢縣養正小學就讀。1915年從安徽省立第二中學畢業後,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1919年,還在求學中的楊亮功就和表兄蔡曉舟合編《五四》一書,搜集資料,井然有條,為我國現代史第一手史料。1920年楊亮功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21年任安徽省立一中校長。1922年公費赴美留學,1924年獲斯坦福大學教育碩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院,1927年獲紐約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楊亮功於1928年回國,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主任、上海公學副校長,1929年9月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長兼代校長,1930年6月任安徽大學校長,1931年7月辭去校長職務,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1933年任北大教育系主任,同年被推薦擔任監察院監察委員。

  1933—1945年間,楊亮功先後任監察委員、皖贛監察使、閩浙監察使,其間對貪官污吏多所彈劾,平反枉屈不可數計。如早年任監察委員時,長江西岸榷運局局長貪污,遭楊亮功彈劾。當事人企圖以2萬枚銀圓行賄,被楊亮功斷然拒絕。1939—1942年,楊亮功任皖贛監察使時幾次來皖視察。國民黨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曾以饋贈旅費為由,以巨款行賄。楊亮功退還巨款,並提前離去。楊亮功在任監察使的十多年間,從不以權謀私,在老家未置過一間房屋、一畝地產,也從未為子女、親戚、朋友謀求過一官半職,真可謂正直無私,兩袖清風。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久,中央日報載:“國民政府10月22日令:監察院福建浙江區監察使楊亮功,改派為福建台灣監察區監察使。此令!”
 
  閩台監察使署系中央監察院的派出機構。主要掌管福建、台灣監察區內的彈劾、糾舉、建議、監試、監賑、撫慰、視察及調查重大刑事案件等。其前身是閩浙監察使署。而閩台監察使一職,是監察院派駐福建、台灣兩省的最高監察官員。1945年12月,閩浙區監察使署劃分為閩台及浙江2個監察使署,楊亮功於12月22日在福州市的光祿坊就任閩台監察使。閩台使署下設有駐台灣辦事處( 據1946 年3月27刊行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閩台監察使署駐台辦事處遷幸町十九番地辦公)。楊亮功就職後,第二年1月即到台灣巡察,了解台灣民間社會情況,詢問台灣民眾對台灣省政務、政策的反應。巡察期間,他曾向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提出過一些施政建議,陳儀雖表面上雖諸諸稱是,而實際從未以行動證明他的接納。

  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隔天(28日)民眾爆發遊行抗議,後續導致台灣民眾大範圍反抗國民政府與攻占官署的事件,並引發本省人對外省人報復攻擊的大規模暴亂,國民政府派遣國軍逮捕與鎮壓殺害台灣民眾。史稱“二二八”事件,其名稱取自引發全島性抗爭行動的“行政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事件”的發生日期。
 
  事變發生不久,監察院於3月4日電令楊亮功立即趕赴台灣進行調查;3月7日,楊亮功搭乘海平輪前往台灣;3月8日,在憲兵第四團的保護之下,楊亮功抵達基隆。要塞司令部與憲兵開始夾攻市民,軍民爆發巷戰,到處都聽得到槍炮聲,直到晚上十點多,街上肅清時,楊亮功一行才登岸,分乘軍用卡車直駛台北,於是發生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之後,楊亮功到達台北現場察看,只見台北市已是空城,街上一片死寂,行人斷跡,只有幾條野狗在那裡亂啃被人打死的屍體,屍體上沾滿鮮血,慘不忍睹。對此慘景,楊亮功臉色凝重,默不作聲,悲從中來。他搭乘一輛吉普車前往台北市各醫院慰問受傷之人。在基隆,楊亮功由柯運芬陪同去看現場,柯指著數百具倒臥在血泊中的屍體,不顧事實地說,這是暴徒進攻那座倉庫被擊斃的,楊亮功知道這是謊言,未予理睬,回到寓所對隨從人員說,倉庫附近無戰鬥跡象,死者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學生,他們又未攜帶武器,怎麼能說是暴徒進攻倉庫被擊斃的呢?
 
  楊亮功在台灣各地調查了一個多月,與監察委員何漢文共同撰寫成《關於台灣“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及善後辦法建議案》。該《調查報告》陳述了事件的經過情況,分析了事件產生的原因和參與事件的9種人及其動機、原因,提出了善後處理的方針。《善後辦法建議案》提出了具體的善後處理辦法,包括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土地與糧食、人事、民意機關及其他,共8項43條,後大多被當局采納。楊亮功的《關於台灣“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及善後辦法建議案》與其晚年口述《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已成為史學界研究“二二八事件”必須參閱的基本資料。尤其是他所作的《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對這一事件分析甚詳,具有平撫作用。但是,該《調查報告》當時並未公開發表,只是供台灣省行政當局參考,而大多數建議被采納並付諸實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