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獻計量學視域下的《中國評論》
——以近三年《中國評論》刊載的文獻為研究對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5-16 00:20:46


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中評社╱題:文獻計量學視域下的《中國評論》——以近三年《中國評論》刊載的文獻為研究對象 作者:游志強(武漢),武漢大學中部院博士生、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作者通過對近三年《中國評論》刊載的495篇文獻的計量統計和視覺化處理,以縱橫淺深四主線為綱,就《中國評論》的欄目設置、作者屬性、區域分佈、研究主題等指標展開測算。發現幾個規律並得出結論:總體而論,《中國評論》堪稱兩岸關係研究領域權威性刊物,在海峽兩岸學者群和相關政策研究部門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影響力。

  前言

  文獻計量學是一個交叉性學科,它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徵為研究對象,採用數學、統計學的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佈結構、數量關係、變化規律,進而探討研究對象的某些結構、特徵和規律的一門學科。文獻計量學的目的是通過分析得出分析之前我們不知道或無法確證的某個隱含事實。這些資訊不可能事先以顯性文本的方式表達出來,只能通過對大量文獻群的定量分析予以事後揭示。 本文希冀借助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中國評論》近三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數理統計、邏輯分析,繪製出《中國評論》所刊載文獻的知識圖譜,為當下和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可供比照的有效資料和結論。

  在分析文獻情報之前,需要說明的問題包含有樣本文獻的選定、研究方法和測度指標的選擇等。首先,關於研究樣本文獻的選定,本次研究以《中國評論》近三年來刊載的文獻為研究樣本,以2014年8月號(總第200期)為起始,至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為截止,共38期合計495篇文獻。其次,關於測度指標的選擇,主要是以樣本文獻的特性和研究目的為依據,在本次研究中,擬對樣本文獻的欄目設置、作者屬性、區域分佈、研究主題等指標展開測算,以期從中總結規律。最後,關於研究方法的選擇,一般而言,文獻計量分析法圍繞樣本文獻的資料,沿縱、橫、淺、深四大主線展開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謂縱主線,主要關注樣本文獻的時間分佈情況,把研究議題的關注度變化與時政熱點緊密契合,從而把握相關研究的發展趨勢;所謂橫主線,主要關注樣本文獻的地域分佈情況、研究機構分佈情況等指標,進而判斷相關研究的基本格局;所謂淺主線,主要關注研究主體基本屬性所涉及的各類指標,判斷相關研究主體的基本結構以及他們對研究領域產生的影響;所謂深主線,主要關注樣本文獻的選題情況,分析相關研究的主流群落分佈情況。在各類測度指標和統計方法基本確定之後,擬運用OFFICE辦公軟體(EXCEL軟體、SMART ART軟體)和SPSS等軟體,對樣本文獻做各類統計和視覺化處理。這就避免了單純樣本資料羅列的枯燥,使各類統計結果能夠更加清晰可見。

  表1:欄目設置及刊文數量表(2014.8-2017.9)

  欄目設置分析

  近三年來,《中國評論》從第200期到第237期,38期刊文495篇,每期刊文量從9篇到17篇不等(2016年5月號刊文9篇,2016年9月號刊文17篇),期均刊文量約為13篇。而從2014年8月號至2017年9月號,38期總共涉及智囊闊論、政治觀察、兩岸聚焦、台灣論衡、觀察與思考、戰略透視、時政解析、時代思潮、焦點傳真、海峽論叢、台海風雲、智庫報告、香港論語、智庫評析、台灣社會等在內的36個欄目。這36個欄目並不是每期都有設置,如表1所示,每個欄目的刊文量不等,差距較大,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思想者論壇”這一欄目是針對一些熱點主題的論壇綜述,因此,沒有納入本次研究的對象之中。

  表2:高生產能力作者分佈表(2014.8-2017.9)

  作者屬性分析

  495篇樣本文獻中總共抽取出作者195位(只包含第一作者,基本考慮同名不同人情況),獨著文獻478篇,占比約為96.6%,合著(包含兩位作者及以上合作撰寫論文)率為3.4%。根據普賴斯定律(撰寫全部論文一半的高產作者的數量,等於全部科學作者總數的平方根) ,高生產能力作者集合的數量約等於全部作者總數的平方根,得出前14位( ≈13.96)為高生產能力作者(高生產能力作者只考慮第一作者的情況)。如表2所示,在本次研究樣本中,高生產能力作者第14位是並列第14位的3人,因此,研究樣本中高生產能力作者共計16人,總計發文189篇,占全部研究樣本的比重為38.2%。

  495篇樣本文獻的作者資訊中有明確注明職稱資訊的有353篇文獻,對這353篇文獻進行建模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就職稱差異的視角而言,正高職稱的人數最多,以258人佔據了73%的比例,副高職稱以51人名列第二,占到了14%的比例,兩者合計已經佔據了整個樣本容量的87%,由此不難發現《中國評論》發文作者表現出的職稱聚集效應。分析其原因,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中國評論》刊載的研究文獻以涉及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為主,而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的研究不同於其他主題的研究,這類研究需要長期的理論積澱和實踐觀察。而正高職稱與副高職稱的作者經歷了長期的學術氛圍浸潤,具有更加敏銳的問題意識,自然會導致表現突出。 

  圖1:作者結構分佈圖(2014.8-2017.9)

  表3:樣本文獻研究機構(前10名)分佈表(2014.8-2017.9)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