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海峽兩岸的政治關係定位研究
——基於國家主權和“九二共識”的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7-12-03 00:13:32


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是討論兩岸政治定位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前提。
  中評社╱題:海峽兩岸的政治關係定位研究——基於國家主權和“九二共識”的視角 作者:廖中武(福州),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閩台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

  作者指出,自1949年以來,兩岸分離而治,隔海對峙,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並未出現明顯的偏離。而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拋出偏離“一個中國”原則的論述,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對峙,引起了兩岸政界與學界的高度關注。在梳理了政界學界的代表性觀點後,作者以國家主權和“九二共識”為視角提出,國家主權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內涵,而“一個中國”原則是“九二共識”的基礎,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統一,必然承認“九二共識”,也就是國家主權的統一和不可分割,這是兩岸政治的最大公約數。兩岸其實並未出現國家主權分裂,而是治權分離,未來依然能通過“一個中國”原則基礎的“九二共識”達到融合與統一。

  前言

  2008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前領導人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表示,兩岸可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通過的政治報告也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

  2013年10月11日在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開幕式上,前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成思危提出兩岸政治定位是所有兩岸政治議題之首要(2)。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進行專題研討會上,台灣學者朱新民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安排”這一議題提出看法時,認為“兩岸的政治定位”是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部分。大陸學者周葉中也認為,隨著兩岸關係持續深入發展,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模糊,將會導致“兩岸公權力開展合作的方式和程度”等難題的產生。兩岸的其他學者也各自發表了相應看法。(3)此前2013年4月29日,台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在海基會舉辦的“辜汪會談”2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向,首先是兩岸關係定位問題。此外也有多個學者和媒體也認為兩岸關係如何進行政治定位是個首要問題,事關兩岸關係的發展格局和未來統一模式等問題。自從1999年李登輝拋出“特殊的國與國”論調後,兩岸學界對此不斷展開探討,發表諸多學術成果。由此可見,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對兩岸關係發展有著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兩岸關係政治定位問題的由來

  1949年以來,由於冷戰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海峽兩岸隔岸分治,無法統一。如諸多專家分析的,當時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都堅持自己的代表權,也就沒了脫離“一個中國”之虞。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民意的使然,海峽兩岸逐漸開啟了交流和互動。台灣方面終止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放了大陸探親,1990年成立“國統會”、“陸委會”這兩個處理大陸事務的最重要機構,1991年通過“國統綱領”、1992年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些做法強調謀求“中國”統一的主張,也正視分裂分治的客觀事實。進而兩岸半官方機構海協會與海基會於1992年通過協商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原則,達成“九二共識”,並於1993年在新加坡進行“辜汪會談”,開啟了兩岸交流的全新局面。

  然而自1999年以來,台灣內部政治立場發生重大改變,先是台灣前領導人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調,續後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言論,各種偏離“一個中國”軌道的運作導致台灣分離主義泛濫與“台灣意識”抬升構成對中國主權的衝擊及挑戰,政治定位的分歧更讓兩岸關係陷入一個難以解脫的政治困局。

  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承認以“一個中國”為基礎的“九二共識”,這使得兩岸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實現兩岸“大三通”、順利簽署ECFA早收清單與MOU等多達23項的協議,正是通過經貿的廣泛與深度合作發展,讓兩岸有了更多利益互補和交流融合的機會。而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以來,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重新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境地,可見,兩岸的政治僵局緣於政治定位的分歧,因此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瓶頸。

  筆者綜合兩岸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簡要梳理出這一重大議題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同時覺得探討這個問題時,既要看到兩岸主要領導人的觀點,也要顧及兩岸學界的觀點異同,更要聚焦在這個問題背後的核心利益,才能找到關鍵分歧,為今後兩岸政治統合提出一個可行的共同支點。

  一、中國大陸方面的觀點

  (一)大陸官方的兩岸政治定位觀點分析

  大陸官方層面關於兩岸政治定位的代表性觀點和立場有:

  1979年元旦中國大陸(下稱大陸)官方發佈的《告台灣同胞書》強調:“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這裡有一個核心提法就是“只有一個中國”,也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1982年1月10日,大陸前領導人鄧小平在接見來華訪問的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基時說:“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教授楊力宇時,進一步闡述了實現台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祖國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這就是著名的“鄧六條”。至此,“一國兩制”思想開始形成。在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思想中,強調的還是“一個中國”,明確反對台灣的“完全自治”,認為這將導致“兩個中國”,但承認台灣的高度自治,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1995年大陸前領導人江澤民發表談話(即“江八點”),指出:“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江八點”中明確提出要“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5年大陸前領導人胡錦濤提出關於台灣問題的四點建議(即“胡四點”)談到:“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既然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台灣誰吞併誰的問題”。2005年3月14日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2008年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上述講話再次強調“一個中國”的政治底線和“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

  習近平的對台思想與此前的領導人思想一以貫之並有發展。習近平由於長期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工作,被稱為最懂台灣的大陸領導人,他提出“兩岸一家親”和“一個中國框架”的對台方略,同時提出復興中華民族、實現國家統一的“中國夢”,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中國”思想的新發展。從上述中國大陸主要領導人的講話可以看出,中國大陸領導人的對台思想,如台灣學者張亞中所言:“反對分離主義的‘台獨’,並不僅是習近平對台政策的思維,而是中共歷屆領導人不曾放棄的原則。”(4)習近平在2016年11月1日會見洪秀柱時提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5),對兩岸關係明確劃出底線。

  綜上觀之,大陸官方在歷次談話文告中對於兩岸的政治定位,無不強調“一個中國”,儘管側重點各有所不同,但始終是以“一個中國”為政治基礎,認為兩岸不是“兩個國家”,兩岸的主權和領土從未分裂,兩岸的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表達了維護主權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二)大陸學界的兩岸政治定位觀點分析

  觀瞻大陸學界的觀點,代表性的有:

  劉紅認為,1993年後台灣當局某些人開始背離“一個中國”原則,提出了“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階段性的兩個中國”、“建立台灣人的國家”、“一個分治的國家”、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等等分裂主張。(6)

  張文生分析了1996年台灣不同政治立場的黨派對兩岸關係的定位的五種觀點:“國內關係”、“國內關係中的特別關係”、“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的特別關係”以及“準國際關係”。(7)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