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中美文明衝突 根本之計
http://www.CRNTT.com   2020-03-26 00:11:18


 
  李仙得因此提出“番地無主論”(non-territory),認為當時清廷在台灣設立的官方機構最南衹管轄到枋寮。枋寮以南,甚至東岸宜蘭以南的後山,都是“無主地”,原住民的活動空間不隸屬於任何政權。他還出版了《台灣番地所屬論》,質疑清廷對台灣的主權。

  李仙得跟各方面交涉的心得是:跟清朝官吏談判,必須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原住民雖然有“出草”的習俗,反倒可以和平交往的方式,跟他們建立友好關係。但十八番社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跟一社訂立協議,救護失事船員,並無法約束其他社的行動。而且在枋寮以南,清廷並沒有委派救難人員。原住民碰到遇難人員,無法送到遠方,乾脆“殺掉了事”。

  他主張:對船難漂流者懲兇的原住民,清廷既然不願處理,最好由日本來承擔。因為台灣位於宮古島附近,地理位置相當靠近日本。如果日本佔領台灣,對其他強權不會造成威脅。若是日本不願意,假以時日,英、美強權也會佔領台灣。

  1874年,兩艘石恆島與宮古島船對琉球國年度進貢之後,返航途中,遭遇暴風雨,漂流到恆春南端,倖存上岸的六十六個琉球民,有五十四人被排灣族的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生還的十二人被保力莊主楊友旺營救,獲送由鳳山縣衙,轉送到福州琉球會館。

  當時日本外大臣副島種臣知道美國海軍曾經與台灣原住民作戰,向美國駐日公使德隆(C. E. DeLong)商借台灣地圖,想瞭解台灣南部沿海地區的地形地勢,德隆將李仙得介紹給副島,擔任日本外務省外籍顧問,兩人都力勸日本藉機攻占台灣。

  李仙得與副島種臣經過幾次沙盤推演,完成了一份《李仙得備忘錄》,其中強調:“善用琉球人遇難事件,並趁清朝內政混亂……是將台灣、澎湖一舉據為已有的重要時機。”後來日本決定是否對台灣出兵,始終遵循這份備忘錄的指示,它變成明治政府對華政策指導原則。

  在牡丹社事件發生前一年,日本想解決琉球的歸屬問題,德隆即說服美國,承認琉球是日本的一部分。副島種臣也表示願意繼承《美琉條約》,讓美國可在琉球島上建立加煤站。既然獲得了美國承認,副島種臣因為牡丹社事件與清廷談判琉球歸屬問題時,又迫使清廷承認遭難的琉球民是日本人。1879年4月4日,日本終於派兵併吞琉球,順理成章地把琉球轉化成為“沖繩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