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中美文明衝突 根本之計
http://www.CRNTT.com   2020-03-26 00:11:18


 
  牡丹社事件發生四年後,李仙得同時在紐約及橫濱出版《進步的日本》,他在自序中承認寫書的動機,一部分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因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全盤接受歐美文化,是亞洲國家的“模範”;在地理上,日本又是較鄰近美國的東方國家,兩國應建立密切的關係,共存共榮,互惠互利。

  甚麼叫做亞洲國家的“模範”呢?在日本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知識界的主流思想是“和魂洋才”。等到日本開始發展軍國主義,主張“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一躍而成為“日本近代化之父”,他主張日本應當全盤學習西方,包括歐洲的殖民帝國主義。在甲午戰爭開打之前,他便在日本媒體《時事新報》上發表言論,為這場戰爭“定性”並“定位”:

  這次戰爭雖說是日清兩國之爭,但實際上卻是一場文明與野蠻,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戰鬥,其勝敗如何,關係到文明日新的前途。

  在他看來,已經“近代化”的日本,無疑是代表“文明”與“光明”的一方,而當時的中國,則是代表了“野蠻”與“落後”。“落後就該挨打”,作為老牌殖民帝國主義的美國,當然十分欣賞這位“後起之秀”,認為日本是亞洲現代化的“模範”。

  在牡丹社事件後的第二年,日本藉口軍艦“路過”朝鮮江華島時,被朝鮮士兵砲擊,而爆發連續三天的武裝衝突。“江華島事件”後,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允許日本在釜山通商,派駐使臣;日本並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家,以分化清朝廷與朝鮮的朝貢關係。此後,日本對朝鮮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不斷增長,朝鮮的統治階層也開始出現親日的“開化黨”。

  1894年的1月,朝鮮又發生東學黨之亂。6月1日,朝鮮向清廷求救,清廷決定出兵,內閣總理李鴻章依約知會日本,日本也派兵到朝鮮,但亂事平定後,日本卻不撤兵。7月9日,美國受朝鮮之託,請協助勸清、日兩方撤兵,當日本拒絕時,美國僅在形式上表示遺憾,實際上美國軍火商卻大賣武器彈藥給日本,為其軍事行動加柴添火。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終於正式爆發。

  戰局的發展對清廷愈來愈不利,清廷決定依照日本的要求,派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和兵部右侍郎署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代表,赴日本談判。張蔭桓建議:聘曾任清朝駐美使館法律顧問的福士達(John W. Foster)擔任使團顧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