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九大的歷史性意義與中共對台政策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8-02-15 00:20:51


 
  三、和平促統

  十九大之後,中共揭示了新的國家目標,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此目標之下,對台工作的方向就是主動推動國家的“和平統一”。主動統一的工作分為建設性工作和清除妨害統一的工作。

  (一)在建設性工作方面首先是“文本”中的頂層設計和行動意義

  1、“文本”部分一般而言,坊間對十九大的對台政策的詮釋,我們讀得最多的是文本部分,即是習近平報告中所提的成績、方略和工作三大段,從文本詮釋的角度,在詮釋時必須注意兩個重大的背景:一是中國自身的變化,特別是習講到“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樣的成就面前,對台工作是相對滯後的。二是兩岸關係的變化,習總書記五年的成就中對台工作之所以相對滯後的原因,當然在於台灣政局的變化,帶來兩岸關係的變化,換言之,對台工作如果依然是兩岸政策的話,對台政治的成績就永遠受到台灣政局波動的影響,所以只有處理兩岸關係的主動性主導權,可以操之在我,才有可能使統一大業不受台灣政局波動的影響,不斷往前推動,所以習近平的對台政策與鄧小平以來歷屆領導人最大的、最根本的、最本質的不同,是兩岸關係的變化從互動構成的變化,改為主動建構兩岸關係的發展,在主動性思維下,工作的基礎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則原本是兩岸共同維護的“一個中國”原則,變成“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兩岸關係。在此一思維指導下,推動兩岸經濟的深化合作和文化交往,以及反獨工作。

  所以報告中沒有明寫的“北京建構兩岸關係新發展的‘主動性’”三個字,這是個人說明“文本”中所讀到的第一個頂層設計,這裡應該不存在“摸著石子過河”的情況。

  2、習總的報告涉台事務中,三次提到台灣問題事關民族復興。我們翻開地圖就發現,冷戰時代的第一島鏈,依然使得中國的太平洋進出,充滿了阻礙;只有國家的完全統一,中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強國,擁有太平洋的話語權。所以“國家完全統一”是北京必須主動而且主導的政策。而台灣人民在中國崛起中不是搭便車,而是車子上本來就有位子。但是如果台獨不領情,要自外於中國的崛起的機會,還要反中、去中、仇中,那就是要與十四億中國人為敵,這個後果台獨政權必須完全承擔。是以對台獨政權恐怕也沒有善意可言;因此,確定主動“主導為民族復興的國家完全統一”大業,這是習的“文本”中所讀到的第二個頂層設計。

  3、在主導“國家完全統一”的高度急迫感下,“反獨”、“化獨”和“促統”三者是統一政策的有機組合,“反獨”是具有高度急迫感的政治任務,所以用實力說話;“化獨”是有長期急迫感的行政工作,所以倡議兩岸的文化交往,逐步化解;“促統”是有現實急迫感的綜合業務,所以在中國崛起中“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成為納入國家發展策略的組成部分,這是個人理解“文本”所讀到的第三個頂層設計。

  4、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當前發展條件後,北京當局認為“和平統一”依然是最有利的方法,“統一前”可以確保中國大陸小康社會到現代化社會奮鬥的和平環境;“統一後”可以確保國家治理環境的順暢。在“統一前”,面對台獨政權的台灣,兩岸官方之間完全無可作為,所以抓住民心推動“和平統一”,是當前主要的工作。習近平先定位兩岸人民的身份,在此身份認定下,“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裡所舉的一切都是台胞去大陸可以享有的待遇,這與過去的惠台不同,當然也可以被解釋為不讓利給台獨政權;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只有在大陸推動這些利好台胞的政策,才能做到政策“不會變、不動搖”,實踐“不變形、不走樣”。這才能希望得利的台胞對台灣作宣傳,才能有效,從而發揮以台引台的效果,使得登陸的台胞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推銷員,幫中共的對台政策作公關。至少可以告訴台灣一個真實的大陸,這也是有利於統一後的治理工作。

  統一後是“一國兩制”: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在對台策略的部分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是“國家完全統一”是台灣的必然歸宿,不論統一前兩岸融合到何種程度,台灣必定有人不喜歡、不瞭解、不習慣、不要社會主義的治理模式;統一後,如果台灣人民不認“一國一制”,那就只能是“一國”之內,實行不同的制度。

  二是“一國兩制”機制在港澳實行廿、三十年之後,中共對“一國兩制”有了一定的實踐,這必然有助於未來中共處理統一後的台灣可能出現的挑戰。以便確定將“一國兩制”的方案取向,逐步朝行政“一國兩制政策”取向或是朝政治“一國兩制制度”取向去定位,這樣“一國兩制”才有其真正歸屬。

  三是在台灣的“一國兩制”一定是在“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下􀀁現出來,如何“尊重”就是協商,所以在台灣的“一國兩制”是協商,誰去“協商”?習近平說:“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經過認真而尊重的協商,所確立的台灣的“一國兩制”,才能確保和平統一之後的中國是和平的。因此,真正關心台灣前途的學者應該認真研究一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一國兩制”。這是個人分析“文本”所讀到的第四個頂層設計。

  (二)在建設性工作方面其次是行動意義之詮釋

  在詮釋十九大後的中共對台政策時,除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本”之外,“盧麗安事件”是不能被忽視的對台政策的行動,作為行動文本,這是第一例。從行動文本來看,第一,如果比照過去的保密,“公開”的第一個信號,代表了對台灣官方的感受不在乎了,從更挑釁的角度來理解那是升級版的反台獨行動宣傳,台灣不完全是天然獨,台灣看清楚事實,認清楚形勢之後,必然作出理性選擇。這樣“公開”的第二個信號,當然是中共對在陸的台灣人民釋放的信號,一個政治平等參與的信號,特別不同於在“文本”上所表現的經濟和社會平等競爭性的信號,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公民的信號。這樣“公開”的第三個信號,比以往只是不公開地參與地方或基層政協,此次公開的黨代表身份,這是不同的參政層次:前言是客卿身份,是統戰動機;而如今是自己人,是信任參與,代表了中共中央已經試著去信任台灣人,台灣人的參政,從黨外諍友變成了黨內同志。④

  第二,此種效應的擴大是完全可以期待的,首先是已經在大陸常駐的台商、台師、台生、台幹數量約150~200萬左右⑤,他們會更公開,更大膽地秀出自己在中國大陸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參與,一方面是身份的驕傲,同時也是行事的方便。至於台灣當局的反應,恐怕對在大陸常駐的台胞而言,只剩下比較利益的問題。

  第三,從盧麗安個人的身份和家庭背景,都可以說是台灣的社會精英。台灣土生土長的精英“投共”,適足以讓台灣社會開始理性反思自己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它應有導正視聽的功能。⑥我們只要看看網路上的熱烈討論的情況,就可以發現“盧麗安事件”不僅在大陸引起關注,在台灣亦引發漣漪式的深思。往後的發酵情況將更加繽紛多樣,同時也看到台灣當局的慌亂和無奈。

  第四,中共十九大將盧麗安公諸於世,對國際上而言,代表了中國政府不僅是代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也代表了在中國台灣的台灣人,也照顧了台灣人民的政治權益和政治利益。往後來看,這樣的代表必定愈來愈多,層級也一定愈來愈高,未來真不排除在國際上出現中國台灣人代表,駁斥台獨政府的代表。

  總之,“盧麗安事件”顯然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行動版,是習總書記“主導統一”的行動起點。

  四、能力反獨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在這個宣誓中,有三層意義:一是台獨就是分裂行徑;二是我們絕不容忍;三是我們有足夠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分裂圖謀。所以首先定位,繼而說明立場,三則展示能力。前面兩層的說法、用語是與中共官方慣常的說辭,相似沒有差異,最後一層習的用語是“能力”,而非力量,更非武力。何謂“能力”,相對的英文是capability而不是power。能力理論上包括綜合的能耐,當然也有武力在內。顯然北京在對“台獨”分裂行徑完全不能容忍的情況下,用以挫敗的手段,在衡量用語時,並沒有使用軍事意味更明確的“力量”或“武力”等用語,而是選用了“能力”一詞,這可以從側面說明了中共對和平解決台灣的戰略自信、戰略耐力和戰略定力。

  進一步分析習所說的“能力”,主要包含了經濟力和軍事力的硬實力(power),和文化力、人才力、科技力,外交力等軟實力(capacity),以及治理力、未來力等潛實力(capacity)。

  目前看來,如果在硬實力方面,軍事力的使用暫時不計的話,經濟力已經使用多年,應該說效果已現,按台灣“經濟部國貿局”公佈的兩岸貿易數據統計的結果,自“2008-2015年,台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比重在40%左右”;而在經濟方面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崛起,加上地緣經濟以及台灣發展的自身需要,這一部分,政府的南向政策只能為台灣的經濟依賴,在心理上分憂,而不可能化解此一依賴上升的趨勢。

  再以軟實力的角度看,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現代化的征程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以至於中國文化、科技、治理能力、引領的角色和功能,也開始深受重視,特別是廿一世紀,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進入第二個10年一開始中國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日本,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從2013—2016年,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⑦除此之外,中國科技力在超級電腦方面引領全球,中國企業在安全產品、聊天應用、網約車服務和電動汽車,當然還有電子商務方面擁有重大市場影響力。⑧事實上,量子通訊,高鐵,大飛機、潛海等技術也是領先世界,這些成就使得中國人真正“告別了20世紀中國的悲情歷史,走出中國,分赴世界”改變世界。

  以上的綜合表現代表了中國大陸的崛起,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單一成就,基於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因此表現在外交上中國大陸這五年也是成就非凡。按王毅的說法,中共過去五年的外交成就在邦交國方面、在國際組織方面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到全面展開的新階段。在上述外交成績的基礎上,王毅還談到“我們旗幟鮮明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圖謀……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⑨從一個崛起的強權而言,在外交部長的口中把“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作為政績來報告,坦白說在王毅的心中一定並不驕傲,因為這一“成績”至少說明了還有人在國際上,敢於挑戰中國大陸的“主權、安全”此一獨立國家最基本紅線。因此,在中國大陸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一定是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視為首要任務。換言之中共反獨、制獨的“能力”,會以外交力為主。則“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的工作經驗,在制約台獨方面可能更重於“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

  五、結論

  從十九大的報告來看,中國大陸自身的主導“統一”能力已經具備,然而在和平統一的要求下,中共對台工作明確區分為國內“促統”和國際“反獨”兩大部分:“促統”是內部政策,是對台灣同胞的政策,強調主動性、和平性;國際“反獨”則是對台涉外的工作,是針對國際反華勢力和現今的台獨當局的鬥爭工作,“反獨”鬥爭必須有原則地運用外國力量,有計劃地利用國際的結構,有技巧地使用政治形勢,打擊和壓制台獨,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如今在中國大陸的明顯崛起的大情勢下,國際所能給與“台獨”的協助,必然是越來越少,越來越難。特別是台灣的民眾也開始覺醒,理性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⑩雖然中國統一的過程,依然呈螺旋式的發展,但上升趨勢是明確的,中國“和平統一”的前景,越來越不可阻擋。

  註釋:

  ①習近平詳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http://www.ccln.gov.cn/xxzgyc/267277.shtml,2017-10-23,學習中國。

  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7年09月0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906/c413700-29519350.html

  ③習近平報告強國是重點,http://www.worldjournal.com/5233499/article-習近平報告-強國是重點/,世界日報,邱鴻安專欄,2017年10月19日

  ④專訪台籍中共黨員盧麗安:台當局對我的打壓,20年前就預料到了。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11_08_433944_s.shtml,2017-11-08,上觀新聞。

  ⑤近200萬台灣人居大陸,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article/20141125/18946999,20141125。

  ⑥盧麗安若在美就是台灣之光,https://disp.cc/b/163-aiT6,2017年10月27日,中國時報,林雅惠。

  ⑦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位,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10/11/c_1121782720.htm,人民日報,2017-10-11。

  ⑧梁福龍,北京中關村取代矽谷獲評為全球頂級科技中心,2017-11-05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11_05_433552.shtml。

  ⑨王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新成就新經驗,http://www.tjzzb.gov.cn/djyj/201706/t20170606_25738.html,2017-06-06,天津先鋒網。

  ⑩首度逆轉!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https://udn.com/news/story/8625/2828488?from=udn-catelistnews_ch2,聯合報,2017-11-20。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