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創新性思考及其限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3-31 00:07:37


 
  然而,兩岸終局制度安排最終仍應經由兩岸政府協商談判,始能決定之;目前民進黨政府公開拒絕“九二共識”,顯然民主協商對象勢必排除民進黨參與,但可以納入其內部務實及開明人士;同時因目前仍由民進黨執政,也無法進行政府對政府談判。從民進黨當局所倡議的民主理念來說,“民主協商”充其量衹是兩岸代表性人士的意見表達及共識凝聚過程,“民主協商”在民進黨的政治語境下,恐淪為違背民主政治程序及國民主權原理之機制。換言之,大陸當局倡議兩岸關係發展及“兩制”台灣方案的“民主協商”,應避免陷入政黨化、權貴化及精英化思維,而是“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理念的體現。

  首先,蔡英文主張兩岸協商對話應採取政府對政府談判模式,排除持續被邊緣化困境。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四個必須”,其中一項是必須政府對政府談判;而在回應習近平講話是直指“凡是涉及兩岸間的政治協商、談判,都必須經過台灣人民的授權與監督,並且經由兩岸的政府,以政府對政府的模式來進行。在這個原則之下,沒有任何人、任何團體,有權力代表台灣人民去進行政治協商”。

  這兩段政策論述表明“政府談判”才是主角,同時必須在“人民授權”下體現“主權在民”、“國民主權”精神。所謂“沒有任何人、任何團體”,就是排除“各政黨、各界別”所推薦代表人物。這包括泛藍政治人物及執政縣市首長、白色力量柯文哲市長,“邊緣化”國共論壇、雙城論壇及泛藍城市交流即將發酵的政治效應。

  其次,避免兩岸協商對話陷入“政協化”泥沼。大陸當局試圖運用政黨交流、地方城市交流,邊緣化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角色。習近平提出“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表達“開啟兩岸協商談判,推進兩岸政黨黨際交流,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使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蔡英文表達從未接受“九二共識”,大陸當局更無法恢復兩岸兩會及政府間談判模式。

  在兩岸政黨交流中,國民黨因奉行“九二共識”,而有“連胡會”、“連習會”、“洪習會”、“朱習會”;但民進黨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蔡習會”將是遙遙無期;未來“吳習會”能否順利舉辦將具有指標性意義。國民黨雖在堅持“九二共識”立場上與大陸當局一致,但對“九二共識”內涵卻分歧。若“吳習會”得以舉行,這顯示大陸當局在政治立場表達與政治實踐尚容許灰色地帶的“彈性想像空間”,而非是鐵板一塊及一刀切政策思維,如此才不會完全壓縮國民黨在“九二共識”的表述空間。

  大陸當局思索以“民主協商”方式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試圖召集“兩岸各政黨、各界推舉共同代表性人士”參與。這一構想的具體實踐,可以是召開“兩岸國是會議”,也可能是設置類似“陸版”的“兩岸和平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委員會”初步構想。如同中國共產黨為“執政黨”與八大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的“民主協商”模式,形成“政協化”的民主協商機制,積極與台灣社會認同“九二共識”的各政黨、政治團體,共商在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目標達成下有關台灣未來發展的“制度性安排”。

  最後,大陸政黨體系與西方政黨體系有所不同,西方民主國家必然具有政黨體系及政黨輪流執政特性;但大陸雖具有政黨體系但欠缺政黨間的權力制衡與監督,並無政黨輪替,也不存在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差異性區別。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政黨透過選舉取得執政權,透過立法過程轉換黨政策為國家政策。同時,由於民主化歷程及國民主權堅持,透過公民投票的民主程序形成國民總意志。公民投票可以補正政府失能、政黨失職及立法怠惰,縱使政黨與政府亦無權決定涉及人民對未來選擇權。

  在台灣並無任何政黨,為任一大黨的附庸黨。這不同於八大民主黨派,必須遵循“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的運作邏輯。這種政治安排雖美其名是“長期合作、相互監督”,然在民主協商過程中,民主黨派已被政治吸納至政治協商會議而欠缺政治自主性。若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完全淪為“政協式”民主協商,這不僅標誌著台灣當局已被徹底邊緣化;同時在“民主協商”過程中的政黨介入、精英主義化的兩岸代表性人物參與,這恐也影響一般民眾的社會觀感及心理認同。

  四、爭取“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中的話語權

  針對習近平指出“‘一國兩制’的提出,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台灣現實情况,維護台灣同胞利益福祉。‘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况,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認為,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國兩制香港模式”變成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中的“一國”並非“洪水猛獸”,應鼓勵各界創新思考兩岸統合模式。

  施明德認為這“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最終應由兩岸當局談判决定之,絕非“各黨派”、“各界別”協商決定即可,但“總統權限”不應禁止兩岸人民討論兩岸事務。至於“一國”的“國”其定義,究竟是聯邦“國”或邦聯“國”、大英國協中的“國”還是美利堅合眾國中的“國”,不要排除創制新模式的“國”。同時也呼籲“獨派”不要一聽到“一國”、“一中”就抓狂,徒顯智淺量狹。

  確實“一國”存在討論空間,“一國”若指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部組成中可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及“國中之國”,透過兩岸當局協商考慮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認同可以使用“中華民國”稱呼。若“一國”並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國”創新模式可以是“中華聯邦”、“中華邦聯”、“中華國協”等國家聯合模式,存在多元想像空間。事實上,民進黨政治領袖也曾提出“兩岸統合論”,主張“中華聯邦”、“中華邦聯”、“中華國協”,顯見“一國”也並非是完全消滅“中華民國”。

  基本上,“九二共識”是“政治前提”,涉及兩岸關係性質的界定,到底是“兩岸一國”、“兩岸一中”、“一國內部關係”的內政關係、準內政關係,還是準國際關係、國際關係呢?“一國兩制”則是兩岸關係終局狀態安排,涉及政治地位、國際空間、軍事互信、司法終審權、經濟社會制度建構等。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這顯示台灣政治地位不同於香港、澳門殖民地回歸;故台灣方案中的“一國”或“兩制”可以不同於港澳創新實踐模式與內涵。

  兩岸協商政治基礎是承認“九二共識”,即兩岸關係性質是“台灣與大陸同屬一中”;大陸當局恢復兩岸協商的條件是回歸“九二共識”,並無要求台灣立即接受“一國兩制”。即使泛藍勢力雖接受“九二共識”,但幾乎全部拒絕“一國兩制”。從“九二共識”的“政治前提”走向“一國兩制”的“終局安排”,需要“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民主討論或民主協商過程,並非一步到位。

  五、結論

  是故,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態度,在表述上雖趨於強硬立場的“意思表示”;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是極為有“彈性作為”。然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表述,恐將遭遇民進黨當局與大陸當局表述的“兩方擠壓”,而遭民、共“雙重邊緣化”,民進黨當局批判國民黨所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此也並不為大陸當局所接受。但此恰恰凸顯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在政治光譜上呈現溫和中間路線;既不同於大陸當局將“九二共識”硬化成“一中原則”;也迥異於民進黨當局強硬拒絕“九二共識”,而是呈現相當程度的政治自主性,“一中”是中華民國。從紅藍綠三方政治勢力所主張“九二共識”在政治光譜上區別,國民黨雖受紅綠夾擊而被邊緣化,但此卻凸顯其兩岸主張訴求的中間路線特質。

  習近平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顯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其內涵並沒有定案,尚需要民主討論、協商程序。儘管現階段台灣民意無法接受此方案,但如果“一國”也可以有“台灣方案”,那麼“未來一國”的兩岸統合想像空間就非常豐富、而非是單一選擇,這並不違背台灣人民意願及選擇權。這需要兩岸當局放棄成見、建立信任、發揮智慧與激發創意共同謀商,始能成之。台灣當局及各界或可思考如何在“一國”或“兩制”中,取得論述話語權,化被動為主動,如此就會攻守易勢而非一再被主導及陷入邊緣化困境。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3月號,總第25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