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世界變局中的涉台國際環境:抗衡、扈從或和平中立?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00:17:44


表三:台灣歷屆“總統”主政時期國際政治解析一覽表
 
  2.李登輝主政時期(1988-2000)

  首先,在國際體系部分, 世局進入後冷戰時代,兩德統一之後,引發東歐自由化運動,導致前蘇聯解體之後,東西歐整合,美國單極主導多元力量興起。

  第二、在兩岸關係方面,李登輝開始主導新型兩岸關係發展,成立陸委會、海基會負責大陸事務,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與發佈“國家統一綱領”。開始展開制度化與中國大陸的交流與互動。

  第三、決策者思考方面,李登輝於1995年前往美國母校演講,在專題演講上多次提出“中華民國”用語,在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之前,台北基本上透過“經美制中”,游說華盛頓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北京方面對台啓動三波飛彈演習,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南北巡弋台灣海峽,一定程度穩定情勢。1999年為了因應後續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上海和平論壇,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之間關係”,簡稱“兩國論”,從此被北京拒絕往來,認定是台獨同路人,也因此阻礙兩岸正常交流。

  3.陳水扁主政時期(2000-2008):同時美中對抗

  首先,在國際體系部分,在2001年國際反恐時期,在美國引導下全球社會進行反恐聯盟行動。台灣也因而成為美國領導的反恐集團的一分子。相同的,全球化浪潮興起,北京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除了加入多邊國際組織之外,自行倡議國際機制(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一帶一路等等)更能夠發揮北京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兩岸間互動,由於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北京方面無法因應具有“台獨黨綱”的政黨,而非傳統與國民黨的“國共關係”。當時,國共兩黨主張“九二共識”,民進黨不同意,而提出兩岸藉鑑“歐洲統合模式”,承認“九二會談精神”的態度。2004年為了贏得大選,民進黨提出兩項公投:“建構反飛彈防禦系統”與“兩岸和平互動穩定架構”;2005年開始凍結國統會,廢止國統綱領的適用,並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以台灣名義重新加入聯合國。使得北京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組建“國共論壇”,加強“反台獨”力道。

  第三、決策者思考方面,陳水扁在第一任期保持“維持現狀”。到第二任時期,由於中國方面沒有善意回應、奪取台灣的邦交國諾魯,因而提出“兩岸一邊一國”主張。到了第二任時期,推動去中國化,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並在外交上,推動“積極外交”,被認定是“烽火外交”,引發兩岸外交與國際空間的爭奪戰。同時,此一時期的“台美關係”相當緊張,兩者之間的溝通有限。

  4.馬英九主政時期(2008-2016):和中、親美、友日

  首先,在國際體系部分,中國逐漸經濟崛起,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影響力。2009年發生紐約華爾街金融風暴,出現G2概念,但是,北京方面還未做好準備,“韜光養晦”還是基本外交原則,主要在於穩定周邊,確立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發展階段。

  第二、兩岸間互動方面,馬英九強調外交休兵、兩岸和解,透過制度化方式,簽訂二十三項協議,並確立國台辦與陸委會領導人定期會晤,北京方面也不阻止台灣有限的國際空間與國際組織的參與。

  第三、決策者思考方面,馬英九強調“和中、親美、友日”的戰略優先順序,並在兩岸優於外交思考下,以改善兩岸關係為主,遂有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的“馬習會”,確認兩岸之間的“一中架構”。

  透過國際政治解析三要項,整理台灣歷屆總統的國際體系結構、兩岸關係互動與決策者思考,得出以下一覽表(表三)。

  (表三:台灣歷屆“總統”主政時期國際政治解析一覽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