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圍攻范曾,這樣的“道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31 09:43:32


範曾
  中評社香港10月31日電/書畫家范曾近日成了網上輿論的新焦點。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21日上午,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研討會”,研究院院長范曾教授主持會議,並限韵作詩為賀。他本人當場做了一首讚揚這次座談會的七律詩,其他人另做和詩8首。

  事情被人傳到微信和微博上,一些人從道德角度對范曾發起攻擊。他們把范曾的行為定性成“投機”和“諂媚”,宣揚知識分子應保持“氣節”。在這當中,一些人翻出范曾二十幾歲時與沈從文的過節和沈對他的道德批評,以及范曾上世紀“八九風波”之後出走西方後又爭取回國的那段曲折。網上的這些聲音似乎要把范曾“一棍子打死”。

  范曾今年76歲,可謂功成名就,也經歷了世間很多變故。批評他的以青壯年人為主,代溝的兩側,價值觀的磨礪程度未必是一樣的。像投機這種事,對76歲、56歲和36歲的人來說,吸引力很可能也不太一樣。

  從網上扒出的“范曾歷史”看,他顯然不適合做道德楷模。當然,我們並不知道範老先生是否有做這種楷模的興趣。此外范曾在政治上曾經有過搖擺,由於政治立場的變遷常與一個人的認識有關,我們也無從知道範老先生的這種變化有多少是因為他的“道德因素”。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對於範老先生複雜的一生,政府方面給予了包容。范曾1993年回國後,曾長期低調,他的個人身份定格在了畫家和北大教授上。現在互聯網上的一些人似乎不肯包容這位老人,就因為他寫了一首支持政府舉辦文藝座談會的詩。

  這是互聯網虛擬社區看來永難治愈的一種偏執。座談會之後,除了社會的廣泛支持,網上也呈現了一些針對具體人和事的情緒。它們或者讓人想到文人相輕,或者像是“逢官必反”的借題發揮。范曾成了新的受害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