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九合一”選舉與政情社情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19-01-17 00:13:51


  中評社╱題:台灣“九合一”選舉與政情社情展望 作者:彭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博士

  本文通過回顧此次台灣“九合一”選舉,以其新變化和新特徵為基礎,以縣市長選舉為中心,結合島內目前政局現狀,分析此次“九合一”選舉結果,以及展望這種結果未來對於島內政情社情的變動趨向以及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2018年11月24日進行的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檢驗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台灣民意變化的指標性事件。2016年“大選”之後,台灣政治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全面執政”,國民黨總體上處於收縮態勢,中間勢力逐漸興起。蔡英文執政後,台灣當局在兩岸政策上迴避“九二共識”,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台灣當局推行“轉型正義”策略,一方面極力壓縮國民黨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意圖通過“改革”引導台灣社會轉型,這引發了台灣政治分裂和社會激蕩。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不斷修法,積極推動和強化與台灣關係。島內支持“台獨”的政治力量也希望藉勢擴大影響,通過參與和影響本次選舉,為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佈勢。在此背景下,回顧及展望此次“九合一”選舉,對未來島內政局走勢,以及兩岸關係發展,勢必產生深遠影響。

  一、“九合一”選舉的新變化與新特徵

  此次2018年“九合一”選舉尤其是以縣市長為代表的選舉,呈現出諸多新現象、新特點,也反映出台灣社會政情民意的新變化、新情況、新特徵。

  (一)選舉規則:選舉與“公投”同時進行,投票複雜,意義重大

  根據台灣“中央選舉委員會”資料,截止到2018年,台灣20歲以上人口數為1919,2648人,①參考2014年的投票率,2018年“九合一”與“公投”選舉人數約為1250萬人,其中“九合一”選舉年齡為20歲,“公投”年齡則放寬為18歲,18-20歲的“公投”首投族約有60萬人。②1250萬台灣民眾選舉“地方”公職人員的同時,還將對10個“公投”案投出支持或反對票。此次投票也非常複雜,6個“直轄市”和3個省轄市領市長、市議員和里長3張選票;其他13個縣轄市領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和村里長共5張選票,加上“公投”相當於每個人最多要投13-15張選票。

  在10個公投案中,最受外界矚目的是前奧運選手紀政發起的所謂“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也就是以“台灣”為全名申請參加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會。此“公投”以577萬人反對沒有通過,中華台北奧會面臨停權或除籍的危機解除,台灣運動員將可以出現在2020年東京奧運賽場。這也表明了“獨派”的迷夢破滅和台灣民意的勝利。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力推的“以核養綠”“公投”案,最終589萬人投票支持通過。這既是對民進黨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的打臉,也體現對民進黨政策的不支持不信任投票,反映了台灣民眾做出了減少火電、支持核電的抉擇。

  其他8個“公投”案,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婚姻與同性教育以及環保能源類,相對來說外界關注度不高。總而言之,“公投綁大選”增加了選舉複雜及不可預料性,可以催生選票的同時亦可增添民眾反感;過度“公投”可能導致今後台灣政局動盪、認同撕裂、民粹氾濫。投票年齡降至18歲使得年輕人更成為藍綠兵家必爭的選票倉,年輕人過早參與政治,被政客洗腦,成為台灣民粹主義的溫床客,值得憂慮和擔心。

  (二)選舉過程:藍綠陣營選情形勢膠著,跌宕起伏,充滿變數

  台灣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國、民兩黨之爭始終是主流,特別在縣市長選舉層次,藍綠政黨基本形成了各自站隊,由於蔡英文執政兩年來施政不佳,民調和支持度一直下降,拖累了整個選情。國民黨藉助民進黨此消彼長效應,一掃頹勢,在22個縣市中,拿下15個縣市。此次選舉,最受藍綠關注的莫過於高雄和台中,但其實最膠著拉鋸的非台北莫屬,投票時間最晚超過截止投票時間近四個小時,驗票時間直到第二天淩晨2點37分才結束,創下了台灣選舉史記錄。最後柯文哲以3254票的微弱優勢險勝,丁守中質疑民進黨棄保以及“一邊開票,一邊投票”,先是向法院提出選舉無效訴訟,後又要求重新驗票。

  此次“九合一”選舉,多次民調也顯示,國、民兩黨支持度始終維持在低位運轉,即使在投票前,基本都不足四成,更有超過四成選民不願在選前表態,這說明現前更多選民不看好藍綠,不關心統獨。民眾投票意願不高,在選舉中觀望態度明顯,也使得選舉充滿變數,中間選民成為藍綠陣營爭取的關鍵因素,也成為最後選票的決定因素,

  (三)選舉議題:民進黨打主權牌失效,國民黨打經濟牌獲勝

  從選民角度來說,歷次台灣地方選舉議題主要聚焦施政決策、民生議題、經濟環保、社團組織等,但由於2016年5月以來,主張“台獨”的蔡英文上台執政,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進入冷對抗時期,直接影響到部分台灣民眾的經濟民生。因此民進黨打主權牌、統獨牌失效;而國民黨以經濟牌、務實牌為抓手,順應民心,在民進黨的鐵票倉高雄等地成功逆襲,大獲全勝。

  (四)選舉代表:候選人能力彰顯,超越藍綠,資源整合

  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候選人自身影響力在選舉中作用更加突出。民眾對意識形態不太關注,更重視網絡紅人或政治傾向不十分突出的非典型傳統政治人物。一些候選人憑藉個人魅力、良好口碑以及親民形象,打破傳統藍綠格局的印象,獲得較高支持率。

  民進黨籍鄭文燦在桃園經過一個任期的深耕,獲得選區民眾的大幅認可,連續兩年在《遠見》雜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中獲評為“五星首長”,③本次選舉幾乎沒有懸念連任。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過去是警察,對台灣民眾而言是個非典型政治人物,此次選舉以1165130張選票,創下全台縣市長選舉得票數最高紀錄。在台北市,柯文哲憑藉網絡和受年輕人追捧獲得選舉勝利,柯既無政黨資源支持,也無地方派系團隊支持,但在台北市始終保持較高的人氣。同時就整合而言,此次國民黨提名的7位女性候選人,台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彰化縣王惠美、雲林縣張麗善、宜蘭縣林姿妙、花蓮縣徐榛蔚和台東縣饒慶鈴,個人能力突出,善於整合當地資源,全部當選,也創造了同期最多台灣女縣市長紀錄。

  (五)選舉結果:藍綠版圖大翻轉,民心思變,“韓流”效應

  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實現了藍綠版圖大翻轉,高雄市、台中市、嘉義市、彰化縣、雲林縣、宜蘭縣、澎湖縣7個縣市“綠地變藍天”,特別是國民黨取得20-30多年沒有獲勝過的高雄市勝利更有標誌性含義。在得票數方面,藍營獲得6102876選票,得票率為48.79%;綠營衹獲得4897730張選票,得票率為39.16%。④

  從此次“九合一”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雖然獲得大勝,但不應該看做完全是國民黨功勞,或者是民眾完全支持國民黨的結果,應該是民眾對民進黨不信任,或者說是對民進黨執政績效不滿意的體現。換句話說,民心思變,台灣出現了一個最大黨叫做“討厭民進黨”。其次表現出了民眾渴望出現良性的兩岸關係互動願望,這也是對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一種海嘯式回應。最後表明了網絡的重要性,傳統意義上的選舉文宣越來越讓位於網絡自媒體等宣傳引導。此次爆發的“韓流”,以及柯文哲在台北年輕人中高人氣就是最好的佐證。

  二、“九合一”後台灣政情社情的變動趨向

  從選舉戰略來說,政黨所從事的活動就是使政治支持最大化,作為執政黨,追求的目標是再次當選,連選連任;作為在野黨,所追求的是在選舉中擊敗執政黨而獲得政權。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被稱為2020年“立委”和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預演,執政的民進黨和在野的國民黨非常重視此次選舉。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隨著縣市長選舉塵埃落定,其結局與發展對台灣政情社情變化的影響巨大,寓意非凡。

  (一)政治格局由“一黨專權”重返“兩黨紛爭”

  2014年“九合一”選舉,台灣政治層面由“綠小藍大”正式轉變為“綠大藍小”。2016年台灣“最高領導人”易主,國民黨敗選後,民進黨全面掌握“行政”、“立法”及地方多數席次,國民黨士氣低迷,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核心,被“不當黨產委員會”和“轉型正義委員會”不斷追殺,完全被民進黨鋒芒掩蓋。蔡英文上台以來,一直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不當黨產條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同婚立法”等爭議性政策,加劇社會對抗撕裂;能源政策左右搖擺,燃煤電廠火力全開造成嚴重空汙;兩岸關係大倒退,島內相關產業受到衝擊,所作所為導致其民調雪崩式下跌,已從初期的六成跌至目前二成六左右。⑤尤其是2018年以來,蔡當局操作“拔管案”、“250萬高級實習生案”,加之“友邦斷交案”、“東廠案”、“台鐵普悠瑪出軌事件”令島內社會尤其是青年、中間選民反彈強烈,造成民怨沸騰,此次“九合一”選舉堪稱是2014年翻版,衹不過這次獲勝的是國民黨,島內政局由“一黨專權”再次重返為“兩黨紛爭”。雖然在縣市級,藍營大獲全勝,但在“中央府院”層級目前綠營還佔據優勢,所以“兩黨紛爭”將對未來台灣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