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如何認識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軍事安全敵對的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7-12-11 00:19:18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軍事安全敵對的關係問題,需要認真思考。
  中評社╱題:如何認識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軍事安全敵對的關係 作者:鄭劍(北京),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新思想,為處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新階段的兩岸關係指明了方向,是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新思路,也是更為符合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台灣島內特殊情況及兩岸關係複雜現實的新路徑。但是,當前兩岸敵對狀態尚未結束,兩岸軍隊仍相互為敵,台灣地區軍隊以解放軍為唯一假想敵、解放軍以台灣地區軍隊為重要對手,何以實現兩岸融合發展?

  特別是有人認為,大陸一方面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另方面又要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豈不自相矛盾?大陸方面為甚麼不率先消除影響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最大障礙——所謂“武力犯台”“軍事威脅”?

  對於這個問題,應當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來分析認識,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所謂“武力犯台”“軍事威脅”緣何而來

  即大陸方面為甚麼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道理是再清楚不過了。首先是“台獨”。單純的和平手段解決不了反“台獨”的問題,“台獨”在島內猖獗、坐大恰恰是國民黨當局對“台獨”最仁慈、島內法律對“台獨”的約束最薄弱以致形同虛設的時期。假如沒有武力震懾, “台獨”只會更加囂張。《反分裂國家法》是“台獨”逼出來的,不是大陸方面原本就“預謀”的。第二是“拒統”。無限期“拒統”也是分裂國家的行徑,是一種實質“台獨”。如果沒有強制力保證,即便兩岸雙方就反“獨”求統達成了協議,也無法確保島內有關方面會一直信守承諾,積極走向統一。海峽兩岸圍繞“九二共識”的鬥爭經驗證明,台灣執政當局主觀上可能有變的動機,島內“政黨輪替”機制客觀上也存在致變的風險。武力手段的存在也意味著一種責任,表示政府對國家統一的高度重視和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利益比不惜使用武力來維護的更加重大了。第三是外國干涉。台灣問題的產生和延續是外國干涉的結果。既然台灣有關方面無法保證不會利用外國干涉“拒統”謀“獨”,更沒有人能擔保國際反華勢力不會利用武力分裂中國,那麼在台灣問題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就不能說不是一種深謀遠慮和無奈之舉。

  值得指出的是,大陸方面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望原本就是真誠的,因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和平統一後遺症最少,最有利於統一後兩岸的長治久安。假如“台獨”的問題、“拒統”的問題和外國干涉的問題都不存在了,“武力犯台”或“軍事威脅”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不用擔心了。以往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代,兩岸也有軍事對峙,但誰也不相信雙方會打仗。就是這個道理。但是,由於國民黨在執政時代沒有解決“九二共識”的深化問題,特別是沒有建立起確保任何政黨在島內執政都不會否定“九二共識”的制度機制,所以,隨著民進黨再次執政,“九二共識”被新的台灣當局棄之如敝屣,台海軍事安全的問題遂陡然上升,武力手段存在的高度必要性也就自然而然凸顯了。 

  “軍事威脅”是否完全不利於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

  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軍事因素的存在固然會影響島內部分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情感認同,但是,島內也有不小的力量能夠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島內民眾福祉的高度,看待“軍事威脅”問題,希望大陸能使用一切手段震懾住“台獨”。7月30日,解放軍在朱日和基地舉行閱兵活動時,台灣島內出現了網民給解放軍的導彈指示蔡英文所在地的現象,一時成為兩岸輿論熱點。這就是此種民意的一種反映,絕非笑談。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有大陸強大軍事震懾,才使得“台獨”不敢鋌而走險、盲動冒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才有必要的和平穩定環境條件。這也是個淺顯的道理,警察的存在是社會穩定的必要保證。此外,大陸的軍事震懾還起著融合發展倒逼力量和擔保因素的作用,因為只有進一步的融合發展,才能更顯得和平穩定的珍貴,才能不斷降低兩岸兵戎相見的幾率。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的根本解決,唯有融合發展到國家統一大方向及時間表的牢固確立。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台獨”存在一天,所謂“軍事威脅”就有存在的必要。

  單方面“棄武”是否有利於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

  表面上看,大陸如果宣佈無條件放棄以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島內大量民眾應該歡欣鼓舞,對大陸的敵意大降、好感上升、向心力增強,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融合的阻力會隨之減少。筆者也堅信,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到一定程度,自然會降低武力手段在處理雙方關係中的地位作用,從而降低台海戰爭的危險。兩岸之間走得越近,兩岸經濟社會越水乳交融,兩岸之間便越難捨難分。海峽兩岸一旦走到不可逆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高境界,彼此之間就沒有任何刀兵之謀的立錐之地了。換言之,從“宣武”到“淡武”、“降武”直至“棄武”,應當是兩岸經濟社會關係健康發展的自然過程。

  但是,深層次、全面地分析看,情況就複雜得多了,遠非非此即彼、彼唱此和那麼簡單。實際上,即便大陸真的宣佈“棄武”,其對分裂和“拒統”勢力的正面影響也將是有限的,不會出現善良的人們所期望的“顛覆性”結果。因為“台獨”是社會和政治問題,形形色色的“台獨”勢力對分離的追求不是大陸武力因素的存在所激發出來的,即便沒有大陸武力因素,很多人當初也會選擇“台獨”。放棄用軍事手段對付“台獨”,就等於放任兩岸關係不同主張的力量自由競逐,台灣內部的爭議就會溢出到兩岸關係上,反而會激起兩岸更大的政治僵持、對抗和軍事對立、衝突。

  進一步看,歷史表明,民進黨和“台獨”分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得隴望蜀、得寸進尺。故一旦大陸宣佈“棄武”,他們不但不會認識到這是拜促統的善意所賜,反而更可能認為是“台獨”的壓力所致,並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全面“自決”等等。大陸的回應稍不如意,他們便會將“棄武”的“感動”拋到九霄雲外、推出新的“台獨”舉措,還會以大陸的承諾不可信為由進行辯解。因為他們心裡有“台獨”之鬼,骨子裡與反“獨”促統的正義力量天然為敵。此外,一旦大陸“棄武”,台灣方面還有個做出相應回應的問題,這對其將是個難題。台灣當局就那麼容易說服在野黨和反對民眾群體同意對台灣軍隊的使命任務、軍事戰略、力量規模、兵力部署等做出必要的調整嗎?假如屆時台灣當局以不變應萬變,台軍依然以解放軍為敵,把主要力量用於禦陸,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過去的。

  “台獨”不會因為大陸“棄武”而改旗易幟,台灣當局不會因為大陸“棄武”而自動趨統,大陸單方面無條件“棄武”更可能的後果是導致兩岸分裂狀態合理化、合法化、永久化,於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危害極大。

  “軍事威脅”是否會成為兩岸融合的障礙

  就是說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進展到一定階段時,武力的存在會不會成為進一步融合的絆腳石。這個問題與上面的問題有相似之處。實際上,當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到一定程度時,屆時如果兩岸政治、軍事關係止步不前,兩岸政治爭議、軍事敵對關係、涉外空間鬥爭都會成為絆腳石。這是不言而喻的。屆時一定會有社會的力量推動兩岸雙方主事者解決相應問題。這就是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兩岸中國人的智慧,一定會拿出和平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命題既是一個憂患意識強的命題,也是個杞人憂天的命題。

  如何處理融合與軍事之間關係

  融合與軍事之間關係的認識問題解決後,剩下的就是如何處理的問題了。實現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首先要確保和平,就是台海無戰事,不要成為高燒不退的地區熱點;其次要秉持善意,就是達成“兩岸一家親”的全社會共識,避免敵意、猜忌佔據上風;第三要保持接觸,就是通過交流合作彌合分歧、增進感情,防止兩岸漸行漸遠;第四要順勢而為,就是順應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進程中自然產生的兩岸關係上層建築的整合需求,推進國家統一進程,力避抗拒導致動蕩衝突。如何看待和處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軍事安全對峙的關係,既避免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突出出來,牽制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進程,又避免忽視軍事安全手段的正面作用,最終導致和平融合的可能性反而喪失,是一個十分現實的課題。特別是民進黨執政條件下,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處心積慮推進“台獨”,導致台海和平面臨嚴峻挑戰。如何處理融合與軍事之間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當前形勢下,處理這個問題,似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深刻認識到融合發展政策理念的可貴。融合發展是對兩岸人民特別是島內民眾最有利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圖。大陸方面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上升到大政方針的高度,體現了最大的善意,是島內民眾最靠得住的利多。任何一屆台灣當局如果真正是以台灣民眾福祉為上的話,就應該從善如流,珍惜這樣一種難得機遇。特別是在島內綠化傾向十分嚴重的當前形勢下,這樣一種機遇彌足珍貴。台灣當局不能用一次又一次的挑釁、挑戰向大陸證明,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平統一此路不通!

  二是要努力盡到和平的責任。就是兩岸雙方要有包容心,讓交流彌合分歧、合作密切聯繫、互助撫平創傷、融合促進政治,最終讓時間消除分裂。兩岸雙方要以和平統一為終極目標,在這個目標下維護和平、容納不同、明確禁區,凡是不利於順利發展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統一目標的政策施政選擇,都應當是禁區。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了,對彼此應當有相當的瞭解,對敏感的禁區應當有清晰的認識。禁區不可逾越,尊重必蒙其利,擅闖必受其害。

  三是要高度警惕“台獨”勢力可能中斷這個進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一種政策選擇,但不是必然過程。大陸方面反復重申,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對國家、民族和歷史的承諾,沒有任何含糊。“台獨”意味著戰爭、分裂沒有和平、對抗破壞融合,任何形式的“台獨”都與融合相斥,形形色色的分離行徑削弱融合的利多。“台獨”還會激化島內矛盾,引發社會對立,影響當局政策施政,使得順應融合的政策在島內舉步維艱。

  四是要切實做到不追求不切合實際的階段目標。融合是兩岸各層面互動的過程,需要雙方相互配合、相向而行,包括彼此提出必要的需求、做出相應的回應、實行配套的政策。欲速則不達,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兩岸雙方對彼此的一切需求都應當切合彼此的實際,過於超前使不得,當絆腳石更被動。唯有按照經濟社會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辦事,才能行穩致遠。在此過程中,相互協商、相互談判、相互妥協等等,都是必要的。實現融合發展,需要兩岸雙方本著善心、耐心和信心相待,不能讓叵測的居心、急躁的粗心、脆弱的玻璃心來干擾損害這個過程。

  五是要大膽設想到兩岸軍事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融合發展的。這是一個看似超前但並非天方夜譚的命題。兩岸兩軍歷史上曾合併為一軍——國民革命軍,曾經共同應對過美國的“劃峽而治”、南海和東海的外部挑戰,未來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化、經濟社會融合的發展、政治協商談判的推進,也會走向交流、合作甚至融合。當前,兩岸兩軍可以先從維護台海和平、共衛民族疆土的“默契式”配合起步,逐步累積互信。隨之,在假想敵設定、軍事戰略、作戰思想、兵力部署、戰場建設、作戰體系等方面漸進式存異、靠近,進而求同減異。條件成熟時,實現兩岸兩軍正式交流,建立軍事安全互信與合作機制。最終,兩岸兩軍形成互不為敵、一致對外的聯合作戰體系,實現高度融合。可以設想,當兩岸軍事力量融合的進程開啓後,台灣民眾還用擔心所謂“武力犯台”“軍事威脅”嗎?可能還會擔心大陸軍力不強吧!

  當然,回過頭來看,說一千,道一萬,當前形勢下,遏制住“台獨”,不讓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推動任何形式的“台獨”冒險,是處理好兩岸融合與軍事之間關係的硬道理。畢竟沒有人希望中國人打中國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1月號,總第239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