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家熱議建立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網絡
http://www.CRNTT.com   2019-05-23 00:19:14


由太和智庫舉辦的“建立中國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網絡”北京研討會21日在京舉行(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徐夢溪)由太和智庫舉辦的“建立中國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網絡”北京研討會21日在京舉行。會議邀請到來自中科院、亞馬遜、微軟、北京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及企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建言治理辦法。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托斯登·耶里尼赫主持會議。

  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中心科技與倫理學科主任溫德爾·瓦拉赫做主旨演講表示,人工智能的倫理關係到實現人類社會的利益最大化利益和風險最小化,關係到我們實現價值以及確定差異的優先級別。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新常態,但一些能達成共識的部分到原則的執行方面還沒有起步。我們需要開發新標準、新的政策,需要了解什麼時候透明度更重要,什麼時候沒有那麼重要。人工智能是好的技術,基本在任何領域都可以使用,我們需要保證這個技術不僅利潤最大化,不僅成為商業工具,而是實現人類的福祉。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表示,人工智能發展中,中國的優勢在於國家重視鼓勵科研,人才資本,已經確定優先領域,以及在社會和倫理方面已經產生了相關的意識;不足方面在於,從基礎研究的角度來說,特別是在算法研究方面,包括軟硬件在產和研之間有一些脫鈎,以及很多媒體報道和社會存在擔憂。他在談到人工智能的國家競爭時表示,中國政府提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研發戰略,但從來沒有考慮過國家競賽。一直以來中國設計戰略、規劃、計劃的目標有宏大的特點,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是一種競賽機制。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毅表示,人工智能對人的危險性沒有想象那樣高,人工智能中,沒有自我的智能才是最危險的。為此,可以建立更加具有自我意識、更安全、更具道德的人工智能,作為我們建立具有更加先進的意識功能的第一步。現在我們制定了很多國家標準、道德方面的指南、技術指南,也有行業介入,可以建立更有互動性和適應度的人工智能倫理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蒙美玲關注到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存的問題。她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類,解決很多公式化的問題或者預先確定的流程。未來要加強人類和人工智能共存的三個領域,分別是讓人類確定人工智能的新能力;人工與智能在複雜決策中的合作;人類與人工智能就知識創新的合作。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表示,作為企業,微軟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讓技術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希望人工智能不是被一小批人控制,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創建。伴隨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會經歷痛苦的轉型,人工智能的民主化首先就體現在教育領域,因此,微軟過去六年在北京所做的工作就是和教育部合作。我們希望能夠一起重新設計一個大學課程“計算機基本教學”,教會學生如何邏輯化地思維和通過簡單的計算機工具幫助人們來實現這一點。

  谷歌大中華區公共政策與政府事務經理張宏表示,谷歌十分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認為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必須是安全開發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在有效的環境下進行檢測。人工智能應該以人為本,同時在它開發的過程中,要對它每一個環節進行控制。我們希望在開發人工智能時,各利益相關方都要承擔社會責任,因此監管部門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加強公眾對人工智能的信心,從而控制負面影響,進行有效開發。

  亞馬遜雲首席雲計算技術顧問費良宏列舉了人工智能的十大風險,分別是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缺乏透明度,有偏見的算法,行為的責任,授權的邊界,在軍事方面的出現,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巨大影響力,人工的超智能,一切都不可靠了,以及黑客算法。人類有能力對人工智能加以約束,問題在於,誰來讓人工智能學會制定這些原則,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SAP中國研究院戰略合作夥伴與創新總監薛建敏表示,SAP關注的是通過給客戶提供的商業軟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SAP一方面提供軟件給一些公司,從而提高生產力,同時希望給我們自己帶來更加優越的市場優勢。此外,人工智能很可能會把一些重複性的工作替代掉,同時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機會,所以,教育和學校將會是第二支柱,來增強人類的概念。我們也在促進一些道德方面的設計,不只是考慮收益,從方法的角度共同與學術界合作,創新商業模式。

  世界經濟論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項目主任丹尼爾·卡里米指出,人工智能不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唯一成果,但是最重要的。技術要麼是積極的,要麼是消極的,從來不是中性的,人工智能更是這樣的。幾年前世界經濟論壇曾經討論過這個話題,當時通過利益相關方委員會的討論提出了這樣的倡議,我們的利益相關方網絡的方式是世界一起解決問題。我們希望和全球的政府協作,保證他們能把倫理、價值以及其他以人為本的方法納入到整個人工智能政策中。

  劍橋大學未來智能中心研究院劉洋指出,劍橋未來智能中心主要研究新技術倫理方面的影響,尤其是人工智能。中心主要從九個項目開始起步,通過三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基本上有5個項目、19個總體項目,覆蓋哲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硬核計算機科學研究等。現在中心開發了一個新的項目,希望讓劍橋作為一個平台,把中國的聲音帶給世界各國。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吳德愷表示,近年人們做了很多研究,但我們離真正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也就是讓不同的文化之間認識到我們的一些普世性的價值。在人工智能倫理中,描述性的理論最重要,也就是沒有偏見、沒有媒體立場的理論。現在的社會不是烏托邦,不同的媒體會有自己的立場,所以我們需要明確地描述它的概念、文化背景,相互了解之後,才能夠進行相互的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表示,人類文化比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更慢,我們要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政治系統,更多地讓政府控制人工智能。他指出,中國的方法是屬於傳統的絲綢之路的方法:互相的學習,另外一種方法是像馬可波羅一樣,向不同的城市、國家、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的文化更強調“和諧”,人工智能非常容易實現這樣的目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