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美霞:性別視野、文化政治與台灣文學史
http://www.CRNTT.com   2019-07-17 00:20:40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鄭惠妍)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陳美霞在第七屆“兩岸文教發展論壇”上發表觀點稱,八十年代至今,海峽兩岸興起一股台灣文學史書寫熱潮。由於“內戰-冷戰”意識形態的影響,大陸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往往強調兩岸親緣,台灣本土派學者則突出“台灣意識”。共同點是兩岸文學史史觀都是以男性作家為主體的“國族”建構譜系的。西方世界女權運動興起後,對“白人男性作家”占據文學史主導位置的反思,波及台灣等第三世界地區。

  陳美霞表示,台灣學界對以往的漢人、男性、異性戀的歷史敘述展開反思,邊緣弱勢的女性群體、同性戀群體等聲音漸漸在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中嶄露頭角。不可否認,文學文本的經典化、文學史評價與權力運作、意識形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性別領域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從最初女性主義影響下重審女作家文本、撰寫女性文學史,發展到性別議題與政治、階級、種族聯繫,晚近更把同志文學史推延到“台灣的發明”的文化政治實踐。

  陳美霞指出,台灣女性主義運動與七八十年代黨外運動相伴而生。七十年代,呂秀蓮、李元貞等提出“新女性主義”的口號,提倡“女人先做人再做女人”、“女人走出廚房”等主張,台灣女權運動濫觴。1982年,李元貞創辦《婦女新知》雜誌,宣揚“女性自覺”理念。社會運動領域的女性主義主張,蔓延到文學界,引發了李昂等充滿女性意識的文學文本,台灣學界亦從女性主義視域重估文學作品及其位階。

  陳美霞認為,哈羅德·布魯姆等傳統文學研究者極力推崇文學的審美價值,不惜把文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性別批評、後殖民、解構主義、符號學稱為“憎恨學派”, 卻還是無法扭轉學界拋開審美面紗,進一步洞悉文學史書寫背後的階級、種族、性別等等權力關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