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海潮:中法關係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8-16 00:17:57


孫海潮大使(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實習記者 楊月清)8月10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前駐法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中國前駐中非大使孫海潮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做了一場主題為“中法關係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講座。

  上午9時30分,講座正式開始。孫海潮大使用他作為一個外交官的親身經歷,從1964年中法建交到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為我們娓娓道來這55年來所發生的一幕幕故事。

  突破重重阻礙 中法邁出第一步

  1964年1月27日,中國和法國同時發表只有兩句話的建交聯合公報。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這份堪稱世界上最為簡短的建交公報,分量卻像一顆“外交核炸彈”。

  “在當時,法國是西方國家中比較特殊的國家,具有獨立自主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在冷戰時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儘管法國對自己的貢獻看起來似乎還沒有解放法國的英國大,但它仍是一個和美蘇兩國都能說上話的有影響力的大國,這主要得益於戴高樂主義。” 孫海潮大使說。

  戴高樂將軍是現代法國政治的奠基者和開創者,是反對霸權主義的戰略家。1963年10月,在中國被美國全面敵對時,戴高樂將軍給法國前總理富爾寫了一封信,授權富爾前來中國,代表他同中國領導人商談兩國關係問題。信中寫道:“相信你同中國接觸,能帶回來我想要的東西。” 大使指出,戴高樂將軍目光長遠,他一直認為中國歷史比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久遠得多,是古老的東方大國,在今後的世界發展中一定能發揮作用,法國應該同中國建交。而1964年的中法建交也正式開啟了世界上第一輪建交大潮,引發了世界政治和國際關係格局的重大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