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兩岸經貿合作途徑研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0:32:33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
  中評社╱題: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兩岸經貿合作途徑研究 作者:高建文(無錫),江蘇省無錫市經濟學會理事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分工”概念可以分解為政治關係+分工形態,具體的分工形態是各國、各地區之間經貿關係的基礎。本文中,筆者運用“國際分工”概念,分析國際分工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相互關係,基於分工形態,論述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與內涵,從而對當前階段,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岸經貿關係的定位以及實現兩岸經貿利益最大化的途徑等幾項“焦點議題”給出答案。

  全球價值鏈分工形成的背景與內涵

  二戰後,美國經濟最先開始“去工業化”,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出現經濟服務化的浪潮,大量工廠關閉,美國企業將生產設備轉移向海外,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80年代,隨著信息產業的興起,以美國為主導的發達國家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亞洲四小龍”是這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受益方。

  以台灣為例,在美國個人電腦產業形成並發展起來時候,部分台灣企業開始涉足電腦組裝領域,台灣的定位就是美國個人電腦企業的加工組裝基地。80年代後期,國際電腦市場需求急升,帶動了電腦及周邊產品市場的急速擴張,台灣的信息產業以大力發展個人電腦和周邊產品起步。在新一輪世界信息產業佈局中,台灣主動將信息產業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線,成為跨國公司一道或幾道生產工序的專門加工部門,為西方跨國公司生產零部件和相關配套的產品。台灣有3/4的電腦生產能力用於製造美國和日本的名牌電腦,25%的康柏台式電腦、40%的IBM電腦、60%的DELL電腦都是在台灣生產裝配的。90年代以後,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美國公司將信息產業非核心技術環節和零配件生產以及產品組裝環節等低附加值環節對外轉移,美國的蘋果、IBM、康柏、戴爾等大品牌電腦廠商紛紛採取外包方式,到台灣採購電腦外部設備,乃至由台灣代工企業進行OEM貼牌生產。由美國主導的這次信息產業的國際轉移,不再是以往“完整產業”國際轉移,而只把產業的部分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出去,產業因此在全球形成價值鏈的各環節。全球價值鏈劃分為“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組裝、銷售、品牌”五大環節,美國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佔據信息產業的研發、品牌、銷售管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製造等產業的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環節,轉移到相對低成本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一種新型國際分工——全球價值鏈分工因此形成。

  西方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優化佈局其產業鏈,產業鏈上的一些生產過程分離出去,“生產過程片段化”讓生產活動在地理區位上的靈活性大大增強,形成加工、組裝、製造等環節與研發、設計、品牌等環節在空間上分離的格局,西方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除歐盟)產業轉移,普遍採用全球價值鏈分工方式,全球價值鏈分工日益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國際分工形態。

  在全球產業鏈各節點,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產業鏈的上游國家進口某些生產要素或主要零配件,經過加工的產品往往出口到產業鏈下游國家,以進一步完成產品的下一步工序,由此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內容,中間產品貿易迅猛增長,超過了傳統的最終產品貿易,這種存在中間產品進口的國際貿易,稱為“產品內貿易”,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可以稱為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成為發展中國家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

  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是全球價值鏈分工

  20世紀70年代末,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參與國際分工,80年代,大陸宣佈設立4個經濟特區與14個經濟開放城市,大陸勞動力成本低廉,並且對投資經濟特區的台商,給予特別優惠政策,而台灣的經濟社會已開始“去工業化”進程,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台商因此開始投資大陸。三十年來,台商依次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至大陸。

  那麼,台商怎樣將產業跨兩岸運營?首先,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台灣廠商從歐美市場獲得訂單,而台商所需核心技術與零組件由日本進口,在台灣從事中高端零組件或中間產品的生產,台商在大陸一般是設立“兩頭在外”的加工出口型企業,“兩頭在外”是指大陸台資企業所需的原材料、中間投入品的來源以及產品的銷售市場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這樣,大陸台資企業生產所需的技術設備、原材料及零組件,主要就從台灣島內廠商進口,經過大陸台資企業的加工生產與組裝,最後,製成品再從大陸主要出口至歐美市場。以2008年統計資料來說明台灣的對外貿易關係,台灣對大陸出口佔台灣出口比重達到39%,其中將近18%經過大陸台資加工企業生產,最後,以製成品再出口至美國,加上從台灣直接出口至美國市場佔台灣出口的12%,那麼,台灣直接出口美國與經過大陸加工生產再出口美國市場,兩者合計比重達到近30%,所以,美國是台灣最大的“最終產品”出口市場,而日本是台灣最大的進口市場。

  台商投資大陸,絕大部分台商都維持母公司在台灣繼續營運,台商在兩岸均設有製造部門,大陸的台資企業主要從事生產較低端產品,島內企業生產較高端產品,大陸投資事業是台灣全球投資的重要一環,在產業鏈配置中,台商強化大陸作為台灣產業的生產基地角色。在兩岸先後加入WTO之後,台灣產業鏈的製造端加快向大陸轉移,在產業鏈上,大陸台資企業主要從事生產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主要從事管理、研發、財務運作、市場行銷等環節。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特別是產量大、附加值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度相對較高,以及大陸具有技術、人才優勢,或符合大陸市場特定需求的產品,在大陸台資企業專注於產品的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只在少量處於產業價值鏈高端的高附加值產品,保留製造環節,台灣母公司著重承擔全球運籌管理功能,包括擬定集團經營管理策略、財務調度、研發和行銷。

  大陸台商在產銷活動和採購來源上,與台灣島內結成緊密聯繫。筆者援引台灣學者的研究分析資料,電子電器製造業產品52.6%回銷台灣,32.1%外銷國際,在大陸當地銷售率不及兩成,是典型的“兩頭在外”產業,並且電子電器製造業的資金主要來自台灣母公司(46.4%)、外銷訂單主要由台灣母公司接單(77.8%)、由大陸子公司出貨(45.7%)、採購來源主要為台灣及其他國家(67%)。

  從兩岸貿易的產品內容看,台灣向大陸出口的主要貨品專案為電機設備及其零件、光學產品及零附件、機器用具及其零件、塑膠及其製品、鋼鐵、有機化學產品、人造纖維絲、銅及其製品、工業用紡織物、人造纖維棉等,這些屬於原料以及零配件中間產品性質,合計占台灣輸出大陸的比重超過80%以上。台灣島內企業處在產業上游,出口原料、零組件及機器設備至大陸,大陸台資企業處在產業下游,進行生產加工的製造過程,再以成品輸往歐洲、美國主要消費市場。

  台商投資大陸,台商產業跨兩岸運營,兩岸形成產業鏈分工,根據分工形態的定義,兩岸分工形態是全球價值鏈分工,並且兩岸都被納入國際分工格局,分處不同的價值鏈節點。兩岸分工模式可以概括為“台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