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共築中國夢:從強化聯繫到建立結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9 11:34:57  


中國夢,民族夢。
  中評社╱題:“兩岸共築中國夢:從強化聯繫到建立結構” 作者:張亞中(台灣),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百年來追尋的目標

  習近平先生上任後多次闡述中國夢。去年(2012)11月29日,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足半個月的他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提出中國夢,並定義其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今年(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習近平將“中國夢”定義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在台北有中華路,也有民族東路與民族西路、復興南路與復興北路。“民族”與“復興”兩個概念對在台北的政府與人民一點也不陌生,原因很簡單,遷台的政府與台灣人民均感受過中國近代史的傷痛,台北曾經更想承擔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

  鴉片戰爭為中國近代史劃了第一道深入血管的傷痕。當中國人還在懷疑這是否只是個偶然時,接二連三的戰敗讓中華民族認識到,落後就是屈辱、無能就需割地賠款。中華民族並不是麻木不覺,船堅炮利、維新變法都試了,但是最後還是選擇武力革命。建立了新的共和國並不等於中華民族就此復興。軍閥割據反映出一個不團結的中國不可能復興,五四運動顯示缺乏科學與民主將無法提升中國人的智能。北伐統一全國,才剛剛開始建設,近鄰日本便急於要破壞中國的民族復興道路。八年浴血抗戰雖然勝利,中國又陷入內戰。1949年以後兩岸只得隔著台灣海峽,分別走自己的民族復興道路。

  1949年起,兩岸各自走上不同的現代化路徑。第一個三十年,台灣走得平順,大陸則是步履蹣跚。第二個三十年,大陸放下了教條主義的路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是也引發了不少貧富不均與社會不安問題;台灣的民主開放大幅進展,但也由於沒有能夠妥善處理認同與統獨問題,因而陷入內耗而影響經濟發展,不過公民社會與民眾公德卻有相當成熟的表現。

  “民族復興”對於兩岸中國人來說,都不是個新鮮詞,我們已經為它的路徑與方法思索了百年之久。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打破了兩岸近四十年的隔閡。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是兩岸又一次大交流的開始,也有了可以共同追求民族復興、實現百年夢想的機會。

  民族復興絕對不是排它性的民族主義式復興,中國夢也絕不會是西方霸權式的貪婪掠奪之夢。從孫中山以來,民族復興的目標,是使得中國不再受人欺壓、能夠與世界各民族平等和平相處、對弱小民族能夠濟弱扶傾。中國夢不僅是民族復興,也包括民權的深化與民生的幸福。

  今年4月8日習近平在博鰲會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等一行時即強調有關兩岸應該共同參與“中國夢”:第一,希望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第二,希望兩岸加強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台階。第三,希望兩岸加快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議商談進程,提高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第四,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當然是兩岸值得共同追求的夢想。國家富強是指整個中國,由兩岸合在一起的中國的富強,人民幸福是兩岸人民能夠享受最好的善治。國家能夠富強,人民擁有幸福,民族就可振興,中國夢自然圓滿。

  兩岸聯繫性關係的強化與侷限

  2008年起,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在民間交流方面,2012年大陸觀光客來台已經超過200萬人次,海協會和海基會已經簽署18項合作協議,兩岸在旅遊、金融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勞務合作、智慧產權保護等領域建立了合作關係,並使兩岸終於實現全面、直接的三通,特別是ECFA的順利簽署,進一步催化兩岸經貿的快速發展。大陸各省市領導經常率團來台交流或採購,與各地政商建立良好的關係。每年在福建舉行的海峽論壇,均有超過萬名來自台灣民眾的參與。在政黨交流方面,國共平台互動也非常密切,兩黨高層有全面的溝通管道。

  以上種種均顯示兩岸的聯繫性關係非常密切,照理來說,台灣民眾應該已經感受到與中國大陸共同發展的重要,但是如果從更深一層來看,兩岸間的聯繫關係並沒有轉化成為休戚與共的感覺。我們暫不引述民意調查的結果,看一下一位大陸年輕學者從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底在台灣待了近半年的時間的在台交流心得。他認為:“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印象普遍不佳”、“大陸民眾在台灣的的‘次國民’待遇”、“台灣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色彩”、“台灣教育體系中的‘獨化’和‘偏見’誘導”、“國家認同的‘趨獨化’”、“台灣青年一代的國族認同與大陸已無政治牽連”、“兩岸民眾價值取向的變化”等等現象。(許川,〈赴台交流十大心得體會〉,《中國評論》,總第186期,2013年6月號,頁40-44)從他實際在台灣的觀察可以瞭解,兩岸的認同與互信並沒有因為兩岸聯繫性關係的加強而趨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