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共築中國夢:從強化聯繫到建立結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9 11:34:57  


 
  如果我們認為兩岸有了聯繫性的關係,就認為兩岸關係從此可以大步向前而不會逆轉,那可能過於樂觀了。就舉美國為例,台灣與美國早就有了“大三通”,民間交流更是頻繁,所差的是美國不會對台灣在經濟上“讓利”,但是美國卻滿足了台灣人民其他方面的期待,特別是美國對於台灣政治安全可能提供的心理保障。

  從1949年以後,由於兩岸處於冷戰對峙,透過與美國的共同協防條約與美援,台灣對美國已經成為結構上的扈從關係。即使在與美國斷交以後,美國依然透過《台灣關係法》讓台灣對美國的扈從結構更形穩固。這個結構不僅包括安全,還包括經貿,以及美國的文化制度價值,它形成了一個美國對台灣的高度制約,因而不僅是國民黨,即使是民進黨也不敢去破壞這個結構,反而對這個結構更加依賴。

  大陸不斷強化與台灣的聯繫性關係,但是它卻無法衝破美國長期與台灣建構的結構性關係。我們可以從馬英九在2008年還主張兩岸應該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或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是到了2009年的中期,馬英九的態度就逆轉為“只經不政”,原因自然就在於美國不願意兩岸關係發展成一個結構性的和平發展關係。2012年1月馬英九在勝選之夜上,他的當選感言說的是希望台灣在十年內加入“泛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馬英九的團隊當然瞭解美國建構TPP的政治戰略意圖在於解構以中國大陸經濟為主要市場的東亞區域整合,並強化美國在東亞的經濟權力。馬英九在當選後就急於表態,也顯示美國與台灣所建構的“扈從結構”,不僅馬英九不想打破,反而要更強化。

  聯繫性的關係當然很重要,也是結構性關係的基礎,但是聯繫性的關係有個弱點,它容易隨著情勢的變遷而停滯、中斷、後退。如果兩岸不能夠形成一個結構性的關係,它就必須受國際力量或台灣內部變數的影響。對此,北京可以採行兩個方法,一是搞定美國,也就搞定了台灣,但是這種“借外人打自家人”的做法其實是不符合“中國夢”的精神,也不應該是中華民族作為的方式;另一個方法即是創造兩岸的結構性關係,讓兩岸的和平發展不再受外部的干擾,兩岸得以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努力。

  兩岸無法形成結構關係的原因

  就國際政治而言,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兩國之間就可以形成結構性的關係,這種關係往往以“同盟”、“準同盟”、“戰略夥伴”或簽署“友好、互助、和平條約”等方式來呈現。不同於國際問題的兩岸問題是內戰的產物,因此兩岸的根本差異在於對主權與治權認知的不同。這種主權與治權長期的不同認知,也就在國際現實情勢的影響及政治人物的操弄下,形成認同與互信的不足。認同與互信的不足,又使得主權與治權問題更難解決。

  兩岸紅、藍、綠三黨目前在主權問題上缺少交集。北京主張主權只有一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兩岸治權有差序,北京為主,台北治權小於北京。國民黨也主張只有一個主權,但其屬於中華民國,中國大陸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區。民進黨則主張兩岸有兩個互不隸屬的主權及治權。

  這三種不同的認知也就形成了對兩岸政策的思維。在台灣,有人認為兩岸聯繫的關係,只是滿足了少數有政商關係者的需求,讓他們得以謀利,但是代價卻是讓台灣對大陸產生高度依賴。這些人認為,兩岸聯繫性關係愈強,表示台灣愈有可能被大陸“套”住。國民黨因而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心裡,即在物質性聯繫上希望與大陸持續發展聯繫性關係,但是在政治與文化等非物質性的結構關係上則採取“避”的心態,特別是遇到核心問題時,能避就避、能躲就躲。民進黨由於在兩岸政治定位是以“離”為最高原則,因而在政策的態度上是以“逃”的心態面對大陸,希望逃離歷史、逃離地緣,他們不僅不贊同兩岸發展為結構關係,對於兩岸可能強化聯繫性關係的商業、人員交流,也是盡可能的阻礙,避免其發展太快。

  兩岸三黨對主權與治權的不同認識,使得兩岸僅能在聯繫性的關係上逐步前進,而無法進入建立結構關係的深水區。聯繫性關係的力量如果無法抵擋台灣內部的去中國化力量,也無法超過國際介入力量時,兩岸在本質上將很容易往“異己關係”發展。

  如果兩岸關係成為“異己關係”,那麼“中國夢”將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夢,與台灣無關,也不再是個民族的共同夢想,這樣情境下的台灣,只會將北京主張的“中國夢”當成是一個商業的機會,但是也會看成是威脅的加大。

  兩岸結構關係的應有內涵

  只靠聯繫無法形成結構。要形成結構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共同認識、共同利益、共同約束。坦率來說,如果兩岸無法簽署和平協議及對兩岸關係作出政治安排,兩岸定位就不能從法律上確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結構就無法形成,目前的兩岸關係也只能停留在聯繫性的關係而已。

  兩岸和平發展結構必須處理三個問題:主權、治權與對外權力。一個可以為大家所接受的結構最好是在現在的法理現狀與政治現實上逐步搭建。兩岸目前的法理現狀與政治現實為:第一、兩岸目前的憲法均主張主權涵蓋全中國,因此兩岸的主權宣示是重疊的。第二、兩岸政府目前在所屬領域的治權,均係來自於自己的憲法,而非對方的憲法,因此兩岸都是一個憲政秩序主體,彼此在兩岸關係上是平等的。第三、兩岸在對外權力上確實存在著不對稱的情形。“兩岸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平等、對外權力不對稱”即是兩岸目前的政治法理現狀。

  兩岸和平發展結構包括三個面向:兩岸定位與走向、軍事安全、國際空間。前面兩個是北京希望儘早處理的,前後兩個是台北方面比較在意的。這三個面向彼此環環相扣,少了任何一個面向,都會讓事情變得很困難,大家也不會歡喜,因此,三個面向最好是能夠同時做出安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