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甲午戰爭啟示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03 00:20:53


我們絕不可忘記國耻
  中評社╱題:甲午戰爭啟示錄 作者:熊玠(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的120週年,撫昔論今,我們應當汲取的教訓繁多;大家也已談得很多了。不過,在外交與國際政治上,還很少談及;而對應这次战争而證實的日本冀求併吞中國以及征服亞洲之長遠野心,也還可更深一層做一次再認識。

  外交與國際政治層面

  甲午戰爭除了軍事、政治、文化各層面以外,還有不太為人注意到的外交層面。而外交上的失誤,也是導致中方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的下場。滿清立國以來,一直以“天朝”自居。在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前,僅有“理藩院”。外交事務,一向稱作“夷務”。1861年是在鴉片戰爭慘敗之後的20年。雖然到此時才知道對外關係瞭解之重要,但實際能深切熟知國際事務的人才,仍付闕如。自太平之亂以後,清廷才開始肯重用漢人。所以甲午戰爭期間,主導應戰與周旋而直屬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總負責人是漢人的李鴻章,而非是某親王之流的滿人頭頭。李鴻章在外交上行情不太熟悉,所以極力想拉攏英國,以作聲援。殊不知英國人那時的顧慮是想拉攏日本以箝制俄國在亞洲的勢力(因而有以後1902年的英日盟約)。尤其是在“高陞”號(The Kow-Shing)事件以後,更是如此。在丰島海役中,由於當時中日軍隊人數懸殊,所以滿清僱用了英國商船“高陞”號運輸一千一百士兵(以及德籍顧問一名)至前線。途中被日本巡洋艦浪速號(The Naniwa)擊沈。李鴻章以為這樣一來,英國人絕對會支持中國。結果恰恰相反①。

  日本人一向稱西方為文明世界(而非滿清所謂之夷狄蕃羌之類),崇敬有嘉。與西方周旋,也用西方熟悉之言辭;在作為上也仿照西方辦事規律。在高陞事件發生以後,日本率先指使其駐倫敦使節向英政府深致歉意,並且保證一定對不幸事故之發生徹底調查。隨後集結了浪速號船長的詳細(為日方洗刷的)供詞、再加“目擊者”的證詞、以及現場之繪圖等等。編織成一套貌似中方挑釁、甚至炮轟前來營救的法國船隻的故事。所以移交英國後,英方斷定此次事故責任不在日本。甚至英國放棄了(中方提出)向日方要求賠償的意願。

  在我評論我們對此事當汲取什麼教訓以前,先要說一下中方被迫簽下《馬關條約》這城下之盟以後的國際上反應。因為這是中方絕對沒有預期的,也是最能代表國際政治上權勢均衡之真諦的。馬關條約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不出四天後於4月21日發生了史稱“三國干涉”的事件。由俄羅斯領頭會同德國和法國出面向日本施予壓力。照會日本必須吐出中國割讓(含有旅順港)的遼東半島。日本在得到由中國補付三千兩銀子(即在原先馬關條約規定的2億兩白銀以外)後,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②。一時中國人對俄羅斯感激涕零。殊不知這一切都是順應國際政治上權勢均衡與自我安全考慮的成效。

  第一,從國際視角來看,因為世界上沒有世界政府,所以每個國家照顧自己安全的同時,必須照顧到不可以讓任何一個國家勢力太過擴大,以致威脅自己;而在A國被B國欺負及剝削掠奪時,絕對不能讓B國有機會施展消滅A國之企圖。在甲午戰爭事件裡的中國就等於A國;日本等於B國。所以就有了“三國干涉”。這種事件,在國際上不是沒有先例。譬如1861年普魯士(即將來的德國)打下了法國的阿爾薩斯羅壬(Alsace Loraine)以後,英國立即發難。向普魯士警告,不可再奪取更多法國的土地,或將法國淪為其殖民地。即是很有名的一例。

  第二,為什麼恰恰是俄羅斯等三國?這個答案牽涉到了它們自身的安全考慮。首先,俄羅斯當時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受到日本勢力不斷的擴張造成威脅。而且俄國自己沒有不凍港,所以日本佔領了旅順港,極為不利俄國。懂得這點,就能預期為什麼在三年後(1898)會有俄人要和中國簽訂租賃旅順港25年的協議。再者,當時的法國因與俄羅斯有同盟條約,所以必須支持俄國對日本的態度。另外,德國在歐洲感到俄羅斯的潛在威脅,所以想趁機鼓勵俄羅斯注意力轉移至東亞。所以,這一切都是符合了國際關係的原則與考慮。雖然,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點滴之恩湧泉相報,但是我們也須要瞭解國際現實背景,才能辦好外交與適當地照顧到國家利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