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現場:兩岸學者論深化文化交流新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9-11-19 00:19:05


以“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徑”為題的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分論壇1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徐夢溪)以“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徑”為題的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分論壇1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兩岸學者就兩岸文化交流和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闡述觀點,交流看法。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毓峰認為,根據“一國兩制”這些年在香港的實踐來看,香港“一國兩制”尚欠缺一個“陸港統合”的過程。他建議,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可以參考歐洲統合與香港回歸的經驗,同時因應兩岸特殊的政治現實和國情文化,在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原則下開展兩岸對話。兩岸除了當前的融合發展之外,還需要進行“一國兩制”下的統合發展,然後再走向“一國兩制”下的和平統一。他表示,未來兩岸統合發展基本上要有三個方面的安排,包括政治的統合安排、經濟社會的統合安排和法律憲制的統合安排。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申曉若指出,愛國主義是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永恒主題,今日中國的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伸,又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新與發展,還要正確處理好立足民族與面向世界的辯證統一關係,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從不同文明中尋求 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

  申曉若認為,在新的世紀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和平與發展這兩大課題,至今仍未得到圓滿解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國內“台獨”勢力、“港獨”勢力和西藏、新疆分裂主義分子仍在大肆活動,天下仍然很不太平。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認清風雲多變的世界形勢,弘揚幾千年來歷史熔鑄成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努 力鑽研科學技術,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增強綜合國力,為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齊光裕表示,中國人愛好和平,在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中國人的自處之道,以及與其他國家、民族相處之道,總是強調和而不爭,舍己為人。中華民族從先秦時代以來,在國際族群關係上講人道、講德化、講和平、講大同理想, 對現在中國促進國際關係與增進人類福祉,產生了極大的作用與貢獻。當西方吹起“中國崛起”、“中國威脅論”言論,我們更應檢示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讓世人理解中華文化實本諸於“仁”,並由“仁”開展出:人本思想(人道主義)、懷德思想(德化主義)、協和思想(和平主義)、大同思想(大同主義)。這當中是充滿愛與和平、互助與合作精神之世界觀。 

  浙江海洋大學港台僑研究所所長黃建鋼指出,在“1.2”講話中,“岸融”和“岸統”已經是平起平坐了的。但“岸融”的地位是嶄新的。從“兩岸融合”中應該聯想或者找到四年前習總書記提出的“心靈契合”概念。可以看出習總書記的“兩岸關係觀”: 一是“兩岸關係問題”“必須解決”,但解決的方式方法有二:“形式上的統一”和內涵上的 統一即“心靈契合”。二是作為方式方法的“統一”和“契合”的區別就在於:“統一”一般 容易理解為是“形式上的”,也是比較容易達到的;而“心靈契合”是“更重要的”,但同時既是深入的、內含的,也是相對比較難以看得見和抓得住的,也是比較難以實現的。三是這實際上也是對兩岸關係問題解決的一種新的戰略布局。

  淮陰師範學院政治系教師、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監事劉奕伶認為,如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交流在 1990 年開端後,歷經近 20 年的經驗積累,交流的形式與內容均不可同日而語。回顧這幾年的兩 岸青年交流,雖然仍存在著進步空間,然而兩岸年輕世代在各種活動交流中的碰撞與互動, 以及“體驗式交流”中對於大陸基層社會的生活經驗,均有效提高了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與 體諒,對於構建認同極具有正面助益。最後,引述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的話語做結:兩岸青年更多交流,增進理解,年輕時成為好朋友,“兩岸未來一定會建立起和平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