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中美建交四十年 下一步如何走?
http://www.CRNTT.com   2019-01-12 00:01:32


  中評社香港1月12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四十年前的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正式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個大國10多億人口之間近三十年的相互隔絕、敵視乃至衝突對抗的局面。彈指一揮間,中美兩國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四十年來,有關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對華應該“遏制”還是“接觸”的爭論在美國國內從未停歇,經貿關係作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也充滿了波折。孔子說,“四十而不惑”。而在不惑之年時,中美應如何繼續相處?下一個四十年,雙邊關係又將如何前行?

  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重要且複雜。但我們以為,在現今國際社會的一個大背景下,複雜的大國關係背後,其實有著非常清楚、明確的邏輯,那就是和平與發展。作為地球村的公民,我們深知世界和平得來不易,作為大國的公民,我們清楚一旦發生戰爭將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中美兩國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節點。我們認為,如若中美關係想長期接觸、合作,保持良好勢頭,就應該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中美應努力縮小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減少相互利益損害。

  儘管中美互通已經走過四十年,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兩國人民對彼此的態度還是有著固定化、模式化的思考。在普通美國人的認知里,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就是挑戰個人自由的。因此他們覺得中國崛起會威脅美國人的自由,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對中國的擔憂和恐懼。而普通中國人也自然對美國有一種“超級大國”、“霸道”以及“就是因為中國崛起了,所以美國看不順眼,因此就要遏制、打壓”的概念存在。中美是東西方兩個全然不同的大國,意識形態差異必然存在,但若雙方在判斷對方言行上總是如此固定的話,就會陷入惡循環,錯過一些細微的改變或是發展的可能性。

  最近幾年來,中美之間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問題已經眾人皆知且不時被熱炒,這就導致兩國在思考問題時容易偏向肯定這個概念。那我們何不跳脫出這個概念,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那就很有可能是“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所主任葛小偉(Peter Hays Gries)曾說,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我們都是“人”,我們最終都有作為“人”的共同挑戰和訴求。人性是共通的,我們要一起努力找到更多的共同點,增進互相理解,而不是讓差異被放大從而誤導我們。走縮小中美意識形態差異的路,漫長而艱難,但若不真正邁出這一步,中美終究不會在一個調子上共同前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