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總理上台 德國開始「默克爾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1-25 16:16:35  


    11月22日,德國歷史第一位當選女總理默克爾正式宣誓就職,人們如何迎接這位有“鐵娘子”之稱的女性?世界如何因她而展望德國和國際的發展?中德關係又會有怎樣的前景?本社精選部分言論,供諸位參閱。 (評論員:柯冠)

    一、默克爾行事低調 手段高明
    
    1、默克爾連創三個第一

    當默克爾於22日今天北京時間下午六點當選德國總理時,她將創造歷史,她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也是首位出任總理職務的前東德地區人士,她還是德國統一後最年輕的總理。         (英國路透社)

    2、素有“鐵娘子”之稱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因此,她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她意志堅決,但不願意突出自己,她也缺乏她的前任施羅德總理的魅力和有時表現出來的光彩。      (英國路透社)

    1999年底,基民盟在科爾時期收受政黨捐款的“黑金案”被揭露,全德震驚。梅克爾堅決果敢地第一個站出來,要求科爾澄清事實,並迫使基民盟在媒體上發表聲明,與科爾劃清界限以示清白。這次“政變”為梅克爾日後長驅直入總理府奠定了基礎。安吉拉•梅克爾就是這樣一位直覺敏銳,同時精于謀略、手段高明的政治活動家。她小心謹慎,甚至有些多疑,能夠贏得她的信賴的心腹死黨屈指可數。她的私人生活也被她包裹得異常嚴密。外界只知道,梅克爾本人沒有孩子,丈夫邵爾是一位元化學教授。            (德國之聲)

    3、適應德國政壇

    曾經是物理學家的默克爾在柏林牆於1989年倒塌之後才開始她的政治生涯,這使許多觀察家認為她是一位“局外人”,但她可能因此能夠更好地適應德國政壇。默克爾在她導師科爾的內閣出任部長職務以來已經發生了很多令人震驚的變化,科爾曾親切地將她為“女孩”。在公共呼籲科爾辭職後,默克爾於2000年快速升至基民盟的最高層,但這也使她結下了數位政治強敵。 (英國路透社)

    二、默克爾施政  重振經濟是首務

    1、重振低迷的經濟是主要任務

    默克爾已確定了她的執政目標:在十年內使德國重新回到歐洲經濟增長率前三位國家的行列中,在她的五年任期內大幅降低高達11%的失業率。她上星期五在簽署聯合政府協定時稱:“我們的目標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四年內,人們應該能夠說他們比過去生活得更好。”        (德國之聲)

    2、外交政策變動不大

    面對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居不下、社會保障體系不堪重負、財政赤字屢屢超標等問題,德國歷史上第二個大聯合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備受關注。相比之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政策則變動不大。默克爾本人也曾表示,保持對外政策的連續性將是新一屆德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主線。        (北京CCTV)

    3、施政不會太激進

  儘管媒體經常把她與英國的柴契爾夫人相提並論,但是聯合政府的限制將使她無法採取“鐵娘子”那樣的激進路線。她可能會受制于組建聯合政府時的妥協協議和她的“平等夥伴”社會民主黨。               (英國路透社)

    4、執政前景不樂觀

    默克爾很想改變施羅德推行了七年的外交政策,即是改善與美、英的關係,而布殊與貝理雅也對她寄予厚望。但是,默克爾當總理之後,隨即到法國訪問;將巴黎作為她上任外訪的首站,是充分理解到德國人對法國好感、對美國反感的情緒。但是,擺在默克爾面前,比外交更為國民緊張的,是如何令經濟復蘇。為應付每年高達三百五十億歐元的財政赤字,新政府必須大幅縮減開支,削減國民福利及免稅優惠,還要增加增值稅等稅收,年入二十五萬歐元的單身人士以及年入五十萬歐元的夫婦,稅率加三個百分點,達到百分之四十五。看來,國民會將對施羅德的不滿,自動轉帳到默克爾身上。               (香港《太陽報》)
    
    就國內改革而言,德國的社會福利發展到今天,其沉重的財政負擔已是任何一個政府都必須面對的改革課題,當年的科爾就是因為企圖以此開刀而招致不滿下臺,今天施羅德的困境亦在於此。因此,默克爾未來的命運,大抵也逃脫不了這一軌跡。                    (香港《東方日報》)

    三、施羅德在職七年褒貶各說

    1、兩項決策  銘記人心

    在德國社民黨日前舉行的黨代會上,前党主席明特費林在與施羅德告別致詞中說,施羅德執政7年中有兩項重要決策將永遠讓人銘記在心:一是他勇敢地開始了被推遲已久的經濟改革,二是他力排眾議反對美國進行伊拉克戰爭。明特費林滿懷深情地對施羅德說:“你想讓德國成為一個和平、自信的國家,讓我們自己決定我們在國際舞臺上該做什麼……你為這個國家的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

  德國總統克勒也在媒體上發表文章,高度評價施羅德。他對於施羅德積極推動的“2010改革議程”,讚美道:“施羅德認識到,越來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和我們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要求我們有一個新的政策。施羅德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工作熱忱推動起草2010改革議程,並頂住了巨大的壓力。這一旨在革新我們國家的政策一定會為德國帶來福祉。施羅德為此傾力發揮了他的政治影響。”    (北京《光明日報》)

    2、經濟改革“寧可玉碎,不肯瓦全”

    在當今德國的政壇上,施羅德無疑是一位最為“悲壯”的人物。施羅德施政“寧可玉碎,不肯瓦全”,甘冒巨大的政治風險,也要把德國推上改革的艱難之路。 

    關於施羅德在職七年的政績,德國輿論前一陣褒寡貶多。不少人批評說,施羅德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兌現眾多的承諾。改革的措施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將近500萬的失業人數也沒有得到減少。另外,在刺激經濟增長和整理國家財政等方面,紅綠政府也缺乏建樹。但是,近來又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施羅德給予了肯定。他們認為,凡要改革就會觸及許多人的利益,也就必然會遇到阻力和困難。如果換了其他的力主改革的政黨,也可能遭受失敗。   
              
    此次選舉,施羅德雖然失去了總理的權力,但他或許達到了目的。因為社民黨仍然保持了執政的地位,默克爾領導的聯盟党接受了施羅德的“2010改革方案”。在外交和內政的許多方面,未來的大聯合政府也將繼續延續施羅德的方針和路線。於是有人說,施羅德的失敗是因為改革,但他的成功,也正是他推進了改革。   (南京龍虎網)

    四、新政府對華政策不會大變

    1、德國不大可能改變對華政策

    對華關係是德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人以可靠、務實和精確著稱,這種特性在發展對華關係方面也有體現,那就是以執著的精神、務實的態度處理對華關係。德國的對華政策總體上一直比較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發展對華關係始終是德國各黨派的共同政治目標,因此即將組建的德國新政府不可能在對華政策方面出現明顯變化,更不可能完全放棄德國幾十年來一貫堅持的對華政策方針。在經濟上,德國在中國的投資成功率較高,而且大多屬於先進技術和工業生產性投資。政治上,德國一直感謝中國始終支持德國統一的立場。

    從根本上講,發展對華關係,符合德國的長期戰略利益。德國雖然與美國關係密切,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都很一致,但德國與美國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也並不完全一致。相反,德國與中國反而擁有不少共同點。德國因此,未來德國的對華政策不大可能出現大的變化。                           (香港《大公報》)

    2、中德關係沒有倒退的可能

     胡錦濤今次赴德國訪問的事實卻已經表明,中德關係不會有任何不好的變動,更不可能有倒退的可能。尤其是在多重框架的組合下,德國不會輕易改變對華政策。 

  第一重大框架是歐盟組織。德國與法國號稱歐盟兩大發動機,肩負著推動歐盟發展的重任,德國的總理不僅僅是德國的,還是歐盟的重要決策人,必須對歐盟負責。如此,要完全改變外交政策,是整個歐盟需要共同面對的大事。 

  第二重大框架是中德政治關係。今天中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非常鞏固了,不是建立在某一個總理或者政要的個人感情上。事實上,中德關係是在科爾總理時期推進的,是在施羅德總理時期進一步推動的。但是,中德關係更是在符合歐盟戰略利益、符合德國戰略利益、當然也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的寬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第三重大框架是中德經貿關係。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歐洲轉讓技術給中國最多的國家,也是對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贈款最多的歐洲國家。去年中德貿易超過500億美元,占中歐貿易總額的1/3,估計到2010年可達到1000億美元。中國對德國來講,不是可有可無的,是國家利益的保障,是投資貿易的市場。任何一位總理,不可能無視如此重要的經貿關係。    (香港中評社)

    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7年,每年都到訪中國,頻率超過了素有中國情結的科爾,原因不僅在於施羅德由一個“中國盲”變成了“中國迷”,更在於中德關係的穩定新。中國關係是中國與所有大國關係中最為穩定的一組關係,中德之間從未就任何問題發展過重大分歧或衝突。從這個角度看,默克爾上臺後中德關係也不會有太大的風浪。                                    (香港《太陽報》)

    3、中德關係前景與歐美協調後的對華政策相關聯

    不久前,德國總統科勒在與胡錦濤的聯合記者會上,一方面盛讚中國發展和中德關係前景,一方面又敦促中國加速人權和政治民主事業的發展。總理默克爾也委婉提及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和人權發展。這一系列做法,預示著德國新舊政府換班後在對華政策基調上的一些細微變化。

    因此,默克爾新政府上臺後,雖然基於中德關係是中國與世界大國關係中最穩定、也是最少利害衝突的一組關係而不會在主基調上發生根本逆轉,但至少會在以下兩個發展顯示出與施羅德政府的明顯不同:

    一、在人權理念上更為執著,二、明確反對歐盟解禁對華軍售。

    當然,從更大背景上看,默克爾上臺後,勢將強華對美關係,甚至可能將對美關係置於對法和對歐關係之上。至於德國對美政策的這一調整,是否或將在多大程度上對中德關係構成影響,尚須觀察和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段時間以來,歐美雙方加強了其對華政策的協調,由此也導致歐美在對華政策上有趨於同質化的跡象。        (新加坡《聯合早報》)

    4、雖有負面因素  影響相對較小

    認為默克爾執政對中國不利的主要論據,在於她所在的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屬於右翼,是保守黨,容易與中國在人權、民主問題上產生摩擦。另外她個人的經歷和親美的情結,也有可能導致德國轉向奉行“親美”政策,這些對中國都不利。 

    不過,抱懷疑論者沒有從大的戰略框架來分析今後的中德關係走勢。中德關係的未來,固然與新總理、新政府有很大關係,但是,新總理、新政府同樣離不開已有的施政框架,仍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香港中評社)

    符合德國戰略利益這次大選中成為議會最大政黨的基民盟、基社盟,在歷史上無論是執政還是在野,其對華態度基本上都比較積極,總體上採取“反共不反華”的政策。可望擔任德國新總理的現任基民盟主席默克爾雖然出身德國東部,在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東德長大,當年參與了推翻共產黨的活動,對社會主義制度有著一定程度的憎恨,但這並不說明她對中國有什麼過不去。 (香港《大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