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三百億投入文化城 重大决策何以不顧民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19 09:26:33  


 
三、政績工程勞民傷財 載不動中華文化

1、興建假古董僞文物 能否承擔“文化副都”重任?
  山東規劃中的這個項目,也許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假文物人造景點了。它的驚人之處,不只是花錢無數,還在于它被戴上了一頂既高又大的政治色彩濃厚的“帽子”:不但“文化”,而且“標志”,更冠以“中華”名號,大有壓倒“北京天安門”之勢。有人將其稱作“文化副都”,看樣子,在大興土木方面,是决心要在短時間內追趕甚至超越歷經千百年興建起來的“北京正都”的繁盛與輝煌了。

  一堆假古董、僞文物能否承擔起“文化副都”的重任?我們必須承認孔子在中國政治、思想、文化上至高的地位,但是,除了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這個地緣因素之外,他還有什麽東西存之于曲阜?用300億建一堆假古董、僞文物,就能讓曲阜成爲北京之外的“文化副都”?成爲“東方文化聖城”?如果沒有千年的文化積澱,只有故宮等這些文化空巢,北京還能成爲文化首都嗎?中國人往往熱衷于從典籍、廟堂和各種建築物中去尋找所謂文化,而往往對市井百姓的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文化視而不見。後者才是活生生的文化的靈魂與源泉,而前者哪怕耗資無數,仍然是死的文化。(北京光明網)

  如果堅稱自己建的是“中華文化標志城”,就自己去叫叫罷了,不要牽扯上國人的民族認同感,說它是“文化的副都”。而且,此工程要花300億,這是需要向人交代的。輿論爭議,兩會中的質疑,怎能就說“允許爭論”輕鬆了事?(湖北《長江商報》)

2、文化標志城太狹隘 孔孟代表不了中華文明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對于“中國文化”這一流行概念的質疑是最有啓發的:他認爲必須正視民族差异、時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共同的文化。在日常語言中泛用“中國文化”、“中華文化”概念可以接受,進到學術語言中則應儘量避免泛泛而論“中華文化”,而在大規模的工程規劃中則更不可以隨意拉扯“中華文化標志”這樣的旗號作虎皮,否則將是極不嚴肅、極爲荒唐的。(上海解放網)

  而所謂的把這一“標志城”建設成爲中華“文化名城”、成爲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聖地”則更是荒唐之至——試問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哪種宗教的文化名城、聖地是靠在今天立項目、招商引資而建造起來的?

  必須警惕借復興傳統文化之名而推行政績工程,導致勞民傷財、弄虛作假、生態破壞、腐敗叢生——這樣的政績工程難道我們還少見嗎?(廣東大洋網)

3、文化城實乃旅游城 恐將破壞世界遺産原貌
  儘管有諸多學者名人建議叫停“中華文化標志城”,但這些建議是否被采納都還是未知數。向國際招標、建造一個以文化爲題的大樂園、爲當地的旅游經濟下一帖猛藥,或許才是策劃者的根本需求。(北京中國網)

  但是,根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安家瑤的分析,中華文化標志城如果建在九龍山,就會人爲地全面地改變了“三孔”(孔府、孔廟、孔林)的環境。這樣做不僅是對中華文化遺産造成破壞,也違背了中國申報世界遺産時的承諾、傷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這如何算得上是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精心實施?(廣東《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