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家嶺奇跡:中國礦難救援史的轉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7 00:58:50  


  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美國《僑報》4月6日載文《王家嶺奇跡:中國礦難救援史的轉折》,文章說,我們也應當象王家嶺礦難救援代表著“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價值準則,代表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精神,代表著尊重專業團隊和醫療方案的科學意識。摘要如下:

  這個清明節對於有憑吊和祭奠先人傳統的中國人來說,的確很不尋常。

  頻發的礦難一次次帶走不幸的遇難者,這讓很多人對於困在王家嶺煤礦井下8天8夜的153名礦工的成功獲救幾乎不抱希望。然而,正是從當夜凌晨開始,竟然有115名遇險礦工在緊急救援行動中陸續獲得生機,使中外媒體紛紛發出驚嘆,並援引正在現場指揮救援的中國安監總局局長駱琳說,“這次救援創造了中國礦難救援史上的一個奇跡”。

  畢竟,中國近年來頻發礦難,不僅引致大眾震驚,也成為執政當局的最大發展困擾之一。就在最近一個月中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大旱之際,河南新密東興煤礦、河南泌陽縣順達礦業、山西王家嶺、河南洛陽伊川縣白窑六礦、陝西韓城市泉子溝煤礦、黑龍江七台河市隆鵬煤礦陸續發生礦難事故,再一次刺痛了包括華僑華人在內的華夏神經。

  從宏觀理性的背景看,中國當下礦難多發現象,與工業崛起時代英國、歐洲、加拿大的歷史沒有什麼不同,甚至美國也曾是一個多礦難的國家,“工作,再工作,最後掙錢買下你的墓地”,是20世紀初美國工人的口頭禪。與此同時,礦難救援的分工與合作、組織與運行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起到一個亡羊補牢的安慰效果——查閱史料可知,在一次礦難中能夠超過8天8夜而仍有百餘人獲救,即便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西方國家亦不多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