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玉樹地震總救援 展現中國制度優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3 20:33:11  


 
地震舉國同悲 以人為本深入民心

1、國悼遇難同胞 彰顯尊重生命價值理念

  4月21日,遇難者的“頭七”,中國舉國哀悼。這是繼2008年汶川強震後,中國又一次為罹難的普通黎民降國旗志哀,讓逝者帶著尊嚴安息。這充分體現了強大起來的中國重民本民生的大義和政府同受災民眾“在一起”的大愛,人民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再一次得到強化。(韓國《朝鮮日報》)

  4月21日,幾乎所有國際主流媒體都報道了中國玉樹地震全國哀悼日的情況。德國國家電視一台在早間新聞中播出3組鏡頭,第一組是中國民眾在天安門廣場對遇難同胞寄托哀思,第二組是中國最高層領導人在辦公地點起立默哀,第三組鏡頭是哀悼後,青海救援人員仍在艱難條件下幫助當地災民。(北京《經濟觀察報》)

  如今,在中國,為在災難中不幸遇難的同胞降半旗志哀、設立全國哀悼日,早已成為國家和國民的共識。在這種形式共識的背後,是國家尊重自己的國民、敬畏個體生命的理念共識。因為沒有對生命的敬畏,就沒有對人的尊重;沒有對逝者的哀悼,就沒有對活著的珍惜。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嚴放到最高位置,這是對生命價值的理性回歸,也是執政理念“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廣東《廣州日報》)


2、國家民眾融合 增強中國凝聚力向心力

  汶川大地震後設立的首個國家哀悼日,體現了整個國家對社會中每一個普通生命的深切關注,現在,舉國哀悼則讓公民和國家更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於國家社會的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北京《北京日報》)

  我們看到,自汶川大地震以來,國家組織的公共儀式,民眾均以切實的行動給予了最熱烈的響應。可以說,國家和民眾在兩次災難面前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一方面,這表明大難之中國家和民眾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家呼應民眾期待的能力在逐步提高。這對日後國家和民眾形成良性互動,也許不無有益的啟示。(廣東《南方都市報》)


3、化悲痛為力量 中國展示戰勝災難信心

  中國21日舉行全國哀悼日,以莊嚴肅穆的方式向一個星期前在青海玉樹地震中罹難的逝者志哀,同一天災後重建方案也宣告起草完成,象徵災區和災民踏出恢復正常生活的另一步。就在全國哀悼的同時,玉樹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繼續,愛心仍在湧動,從災後廢墟上支起的一頂頂救災帳篷,到活動板房裡傳來複課孩子的稚嫩書聲;從源源不斷的社會救助,到“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的莊嚴承諾,我們都可以看到災難中迸發的國家責任和民族力量。這種責任和力量正是來源於對公民生命價值的無上尊崇。(新加坡《聯合早報》)

  從汶川到玉樹,以國家的名義,舉國致哀,不僅是為了尊重生命,也是為了凸顯堅強,為了化悲痛為力量。地震、洪水和乾旱經常襲擊這個國家,但中國政府也通過這場災難證明,它有能力用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財力戰勝災難,並以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將民眾團結起來。(英國路透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