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富士康攪動加薪潮 中國遭遇經濟轉型之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23:36:21  


 
三、考驗企業轉型 中國經濟深刻變局

1、人口紅利漸失 敲響經濟發展模式警鐘

  富士康跳樓事件和本田罷工事件都說明:低勞動成本、低附加值、低端產業增長、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未來的競爭力應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北京《瞭望東方周刊》)

  在加薪付諸實施以後,富士康賴以生存的所謂“成本優勢”將遭遇巨大挑戰。富士康2009年的財務報告顯示,去年一年,在富士康員工數量增加了9.7%的同時,其員工成本卻從2008年的6.72億美元,減少至2009年的4.85億美元,減幅達到28%。從這個簡單的數據對比就可看出,富士康以往的成功,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力成本的基礎上的。

  這種現象並非富士康所獨有。長期以來,以廉價勞動力吸引資本的模式,即所謂的“中國模式”,使中國的經濟出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在招商引資方面具有優越條件的東南沿海地區,更是通過內地廉價勞動力的輸入,獲得了可觀的“人口紅利”。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忽視了勞動力作為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一些成長於改革開放中的年輕人,對於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強烈的向往和訴求,他們的勞動換來的只是維持最基本生活的報酬,而無法以此來體面生活。(北京《中國青年報》)

  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空間較小,資方為了攫取最大的利潤,唯有從壓低勞動力報酬上入手,導致職工的收入長期處於低水平,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協調發展。越來越多的事件表明,這種以犧牲民眾幸福來換取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上海東方網)


2、轉型知易行難 企業欠缺產業升級動力

  由於成本優勢不再明顯,資源也變得相對匱乏,珠三角地區真的到了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現在考慮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轉型的問題,而是如何轉的問題。但在國際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許多代工類企業試圖轉向打造自有品牌,但最終都不了了之,直到今天轉型成功的例證還沒有出現。(北京《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誌)

  事實上,早在漲薪衝擊波到來之前,廣東省政府便已意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幫助”珠三角企業擺脫這種缺乏競爭力的狀態。2008年,在所謂“騰籠換鳥”政策指導下,珠三角共關停、搬遷加工貿易型企業4900家。但金融危機來襲,以東莞和深圳龍崗區、寶安區為核心的製造業密集地區,在“保增長”的壓力下,已無暇顧及經濟轉型升級。

  企業更是動力欠缺。只要傳統模式尚存一絲利潤空間,企業便大多寧願守成。“做研發成本太高了。”一名企業主的話頗有代表性。(海南《新世紀周刊》)


3、製造行業洗牌 “加薪降效”考驗中國經濟

  1978年中國大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必須為廣大的農民工找出路,郭台銘的代工模式,並且把效率化發揮到極致,更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範本與代表作。因為只有郭台銘可以解決大陸的就業問題,因此,大陸需要富士康。

  單以富士康深圳龍華廠來看,富士康單在深圳市就雇用超過48萬工人,富士康產品的出口量占深圳市出口總量的二二%,每年為深圳市創造超過人民幣百億元的稅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靠的是廣大農民工與肯拚、能拚的企業家共同創造出來的。(天津《今周刊》)

  富士康、本田加薪措施的推出,給競爭對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促使了整個製造業重新洗牌。雖然樂觀人士相信,憑借中國工人的效率與技術,工業集群配套與物流優勢,國內企業能承受成本上漲的衝擊。當然,很多企業都面臨產業升級的艱難考驗。(北京中國經濟網)

  對於這些製造商來說,他們必須做好一種準備,迎接更高的薪資要求和更低的利潤率。中央無數次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因為沒有穩定就沒有一切,效率也無從談起。從一定意義上講,“加薪降效”是中國發展同樣無法幸免的代價。(香港《大公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