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春晚霸權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6 21:12:19  


 
  第三頁:演藝資源壟斷 

獨家低廉的人力成本

  如果按業界預測的6.5億元收入來計算,央視春晚是一個投資回報率高達600%的經濟體——這是10倍於地方台生產的同類產品的回報。一個巨大的反差是,這台晚會的直接製作成本只有1000萬元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多年沒有大的變化。

  導演需要靠這筆多年不變的預算資金,調動一個約上千人的團隊,而且所有參與者都是本行業內頂尖的人才。按市場經濟的規則,1000萬元絕對無法完成這些人在一個舞台上的集合,然而,絕大多數演員報酬不超過2000元(甚至趙本山也不過3000元)的“支持”幫助央視控制了成本。

大撒網式的節目儲備

  為了應付一切可能突發的狀況,要求這台晚會儲備遠比台上呈現的更多的節目內容。僅以待選歌曲為例:“每年春晚我們第一次篩選起碼要聽3000~4000首歌曲,歌舞組的那三四個工作人員會把它們全部聽一遍。第一次篩選剩下幾百首歌曲,然後送給領導來審查,最後留下30首左右的歌曲,如果彩排的時候出現問題,還可以有選擇的餘地。”

“我要上春晚”

  在相聲演員郭德綱的口中,這是一句調侃的玩笑話,而到了其它“非著名演員”或“著名演員”的嘴邊,卻成了一句不折不扣的願望表達,甚至是奮鬥宣言。

  僅舉一例:2006年春晚時,四個武漢演員的小品被挑中參與評選,由於擔心武漢方言不被北方觀眾接受,所以12月19日正式進駐春晚劇組之後,雖然不用經常跑去參加審查和給領導內部觀看,但他們每天還是9點就起床,對詞、修改、吃飯、再對詞、再修改,排到淩晨3點也是家常便飯。樓下小賣部的榨菜被他們買光。

  他們4個都是武漢的演出紅人,為了備戰春晚,各自退掉了在武漢的商演——每個人都能算出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經濟損失。“春晚更重要”從他們嘴裡說出來,一點都不覺得生硬。 

  而諸如劉謙、小沈陽等人的命運轉折,更是萬千演藝人士投奔春晚的最好示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