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鏡頭:石碑傾頹毀損 金門碑林保存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23-03-31 00:46:43


金門文化局旁的碑林,一次看遍全島新舊碑文的精華。(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金門3月31日電(記者 黃文杰)金門古碑不僅保存了歷史資料,有許多古碑字體相當優美。縣府深怕碑碣受到破壞、傾頹倒塌,將古豍15座、新仿石碑8座,集中成立“金門碑林”,座落在金門縣文化局旁,走趟金門碑林,一覽金門碑文的歷史精華。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或稱浯江、浯島、浯海、滄浯。得名始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屯戍海疆,為防倭患,在島上(今舊金城)置守禦千戶所,築城設寨。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取名金門。

  走在金門,會看到許多歷史遺址,都有碑文紀念,戰地精神標語也不少,這些碑體勒石字體都相當優美。

  魯王疑塚亭中,立有蔣中正所題的“民族英範”碑,蔣經國在大膽“島孤人不孤”的勒石,還有鄭成功的碑文字體等,都在這裡一飽眼福。

  金門會誕生碑林,歷史考據起因於當年擔任社教館館長的盧志輝,見到金門各地有多座石碑傾頹毀損,十分痛心,有了蒐集陳列保存之念。

  1986年,金門地方各界在中正圖書館聯合祭祖後,司令官兼“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萬富上將於鄰近巡視時,見到“金門昭忠祠記”碑倒置於地,當下便指示在中正圖書館建置“碑林”。軍方的協助下,散置金門各地由明、清至民國時所立15塊各種石碑。

  經整補後復樹於中正圖書館,這是金門“碑林”之肇始。這些石碑再遷至現今文化局圖書館前,2007年底又添了為清金門通判程煜所立德政碑。這16座石碑雖僅是金門現存明清迄民國以來百多件碑碣的一部分,但包含種類多樣。

  縣府為深怕碑碣受到破壞、傾頹倒塌,將古豍16座、新仿石碑8座,集中成立“金門碑林”。

  碑林中的古碑大多是長方形,碑頭是方形的,左右兩邊截角,多數皂碑額有題額、有篆額,圖樣紋飾較少,基座是方形趺座,底部作成櫃台腳修飾。

  古碑有:都督俞公生祠記碑、參閫胡公功德碑、總兵紀公德政碑、奉憲勒石、奉憲示禁、奉憲禁、築堤修塚記、昭忠祠記、重修昭忠祠記、馬公去思碑、建造金門石橋碑記、示禁碑、去思碑、墓道碑、神道碑等15座。2007年底又添了為清金門通判程煜所立德政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