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現場:學者談台灣原住民歷史與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7-12-30 00:17:13


“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專題研討現場 (中評社 蘭忠偉攝)
  中評社福州12月30日電(記者 蘭忠偉)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旺報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29日在福州開幕。在專題研討會期間,參會的嘉賓學者就兩岸少數民族文化淵源與傳承、兩岸關係發展,以及民進黨“去中國化”等議題展開研討。

  “生活在富饒的台灣島上的高山族人民,是組成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我們的骨肉同胞。”福建省民俗學會名譽會長、廈門華夏學院原書記陳育倫表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勇敢的高山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起,披荊斬棘,開發了美麗的台灣島,為偉大祖國的繁榮和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高山族人民在勞動和鬥爭中所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獨具一格的民間文藝,為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學藝術增添了一分光彩。

  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林富水簡述了布農族文化淵源、都市布農族、布農族未來的發展等方面。他介紹到,台灣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分布廣及花蓮縣卓溪鄉、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人口約有57,630人。布農族氏族分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及蘭社群等6個主要氏族,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重視其氏族內的親屬關係,不同氏族有嚴謹的傳統規範及秩序。年中的祭儀行事歷以小米播種、除草乃至於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歌謠以“祈禱小米豐收歌”與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射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

  台灣“中研院”民族所教授葉春榮指出,“漢化”的觀念在過去數十年來頗引起學界的一些討論,反對“漢化”一詞的人認為“漢化”帶有漢人中心主義。因此有人提出涵化、同化、融合、合成文化等等替代概念。他認為,認為“漢化”一詞雖然有其核心概念---指少數民族接收漢文化,但漢化一詞用在不同的脈絡里則有不同的意義。譬如我們固然可以說漢化是某個朝廷有意的推動漢文化給少數民族,但也可以說是少數民族跟漢人接觸的過程里自然而然吸收漢文化。因此我們無法說漢化就一定代表漢人對少數民族的欺壓、霸權。而且,傳統漢人對少數民族之教化,往往是出於幫助異族提升文化的好意,以溫和而非強迫的方式進行。

  葉春榮用一個南台灣村落的例子來討論漢化的問題。他說,為“地方化”一詞只合適用來解釋小地方的族群接觸,就長遠、大範圍的族群接觸,“漢化”一詞仍然難以取代。但我們要知道,當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時,漢人也同樣會接受異文化。漢文化並非一成不變,也一直受到異文化的影響。任何文化都一直在變動之中,漢文化也不例外。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主任劉家軍表示,台灣的少數民族很好地保留了古越人及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因子,又有著當代民族融合的典型特征。

  他說,文明的進步與提升常常是在開放狀態下取得的。在當代的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聚落之間的競爭結果或顯著變化往往取決於該聚落的最終開放程度,人類學也更是傾向於把族群視為歷史發展與開放遷移的結果。對於少數民族在新時代的“漢文化融入與新個性表達”,台灣的布農族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視域之一。

  劉家軍指出,國外資本市場的進入,比如法國的大潤發、家樂福,英國的特易購等,“使當地布農人的消費生活,在表面上與世界上任何其他族群的人沒有太大的差別。這種以聚落外國際性市場商品所構成的主要消費生活,其基礎往往超越了過去人與物直接溝通的象徵與宇宙世界,自然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生活節奏與社會秩序。”

  據悉,第五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以“兩岸族韵·中華一家”為主題,旨在通過探討兩岸少數民族文化淵源與傳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 “兩岸一家親”理念精神,解構駁斥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文化台獨”圖謀,並為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與合作探尋可行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