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學者:日據時期文化力量間的糾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7:42:10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廈門10月30日電(記者 臧涵)2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台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開幕。兩岸學者們就各自的研究領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台灣抗日家屬協進會會員葉蔚南向大家講述了父親葉榮鐘的祖國意識,他說,中國固有的歷史文化因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台灣而隔絕,但是,父親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在他兩次赴日留學中,參加了林獻堂先生所領導的抗日運動,同時,他也在一九二九年寫了三萬餘字的《中國新文學概觀》,日後,他自謙是初生之犢之作,充份表現父親的求知慾和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關注,他並沒有忘卻了中國人的身份,甘作日本人的順民。

  “一九四六年九月,台灣光復重歸祖國懷抱的隔年,父親參加了由丘念台先生鼓吹,林獻堂先生所領導的‘台灣光復致敬團’,於八月二十九日由台北飛抵上海,展開了為期四十余天的祖國之旅。到南京拜謁了中山陵,赴西安欲祭拜黃帝陵。”葉蔚南說,自甲午割台後,台灣人民歷經了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凡五十年,這些當時的遺民得以祭拜黃帝陵,認祖歸宗,自有其歷史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台港澳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重崗表示,台灣的被割讓,使得之前相對整一的台灣社會遭到分化:台人的文化空間被極度地擠壓,日本殖民者則通過各種法律、規則的頒布來確立自己的文化霸權;此後,隨著大陸新文學和新文化的引入,台灣的社會生活中又增加一股新生力量,等等。諸多文化力量之間的糾葛,直接影響到台灣詩社的自我定位和發展方向。反過來,詩社的變遷同樣映照著台灣社會和文化的走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