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尹啟銘:用香港化恐嚇人,只是無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09 16:05:00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日前馬英九“總統”表示,台灣應尋求加入大陸籌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自由時報》立即以報道“加入亞投行一頭熱,台灣恐被香港化”,指稱:大陸是否藉由亞投行入會,讓台灣進一步“香港化”,引發關切。唯觀其內文小標題“亞投行奪命針,台灣要硬吞嗎”,終於發現,該報又在以“香港化”恐嚇人民,以遂行其逢中必反、反對台灣加入亞投行的目的。如果亞投行真是奪命針,數十個創始會員國豈不都是正在自尋短路?

  事實上,以台灣“香港化”恐嚇人民已是該報近10年來所常使用的伎倆之一,早在2005年6月該報“揚棄大中國意識,台灣才能成為正常國家”的報道,就使用“香港化”標籤指稱大陸企圖將台灣香港化,經濟完全受制於大陸。之後,兩岸開始洽簽ECFA,“香港化”一詞更被濫用,如2009年2月該報“對不起人民的馬英九”就批評:“簽訂CECA(即後來的ECFA)等於兩岸實質統一”、“台灣若與中國大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台灣將徹底香港化”。

  當時,所謂香港化,指的是台灣與香港一樣過度依賴大陸,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下,台灣像香港那樣,經濟被大陸拖垮,勞工薪資逐漸被大陸拉下;而要素價格均等化正是自由時報長久以來所能拿出來的極少數理論,用以恐嚇台灣和香港,若與大陸緊密發展,不僅將持續拉低所得,更會造成產業空洞化,喪失經濟自主權。

  但是,我們先回顧香港經濟,是否被大陸拖垮了。香港是於2003年6月和大陸簽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此後並經數次補充協議,持續提升雙方經貿關係。於2003年香港經濟成長率為3.0%、失業率7.9%;2004~0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升至6.2%,失業率逐年減低至2008年的3.6%。另依香港政府的統計,自2003年中香港簽署CEPA後,香港的工資及薪金無論是名義或實質,不但未下跌,而是呈成長趨勢,且於2008年初達到高峰。香港亮麗的經濟表現戳破了所謂“香港化”、“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大謊言。

  其次,我們再看這數十年來香港是怎麼“撐”過去的。位處大陸身旁,與大陸距離最近,香港時時刻刻受到大陸“磁吸效應”和“取代效應”雙重威脅的夾殺。1980年代香港製造業大舉移往大陸,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危機,但是香港迅速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2001年大陸成為WTO會員,香港又擔心其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會被上海取代,轉運中心的角色會被深圳取代,銀行、會計、航空等服務業會將附加價值較低的後勤作業移往廣東。

  在此雙重壓力下,香港憑恃自己的力量走出自己的道路,不斷重新建立新的核心產業。除了致力和大陸進行高層次的經貿整合,將香港提升為連接大陸和海外兩個市場的樞紐,另方面,香港加強金融、物流、旅遊、工商業支援服務等支柱產業的競爭力,利用其卓越的法治基礎,高標準的公司治理等提高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國大陸首選的集資中心的地位。

  在不懈的努力下,香港於世界銀行“全球經商環境”評比排名第3;另依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所公布2015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連續21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市場力量在過去數十年引領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商貿、服務和物流樞紐,將香港優勢及潛力轉化為經濟活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