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分析:又愛又怕 台灣政治人的民調情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25 11:08:10


數據說話年代,大家都愛做民調。(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5月25日電(記者 梁雅雯分析報道)520前夕,媒體、藍綠陣營幾乎天天都有人幫蔡英文做執政週年民調,結果大方向是一樣的,就連民進黨自做民調,都出現高達5成4不滿意蔡英文,顯見民調某種層度確實能代表民眾心聲。
 
  台灣民調熱潮不僅燒在蔡施政滿意度上、4年後郭台銘對蔡英文選情,就連六都市長施政民調、陳菊和吳敦義的好感度,對同婚態度、一例一休民調、前瞻計劃民調,民調資訊源源不絕的出現。
 
  台灣民調源自上個世紀50年代,1952年,《新生報》針對關於對日和約問題,舉行讀者意見調查,這是台灣地區第一次舉辦的民意調查。不僅民間做民調,官方包括“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新聞局”等都會進行民調。
 
  民調的存在意義,在於公共事務和公共問題越來越複雜,透過民調,可實現政府決策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民眾對政治參與的意識抬頭,也希望能參與政府決策所致,民調,是實現民眾政治參與的途徑。
 
  而現在台灣什麼時候會做民調呢?數字怎麼來的?過程是否符合研究方法很少被細究,但是多數民調做出來的結果或解讀都會符合做民調的單位立場,其實這樣的民調,表達的還是智庫或某一族群的立場。
 
  對於施政方向遭指責屢搬出民意的蔡英文,對自己不利的民調說:“看看就好”。不過,24日針對大陸高層對台企聯十週年的賀詞,陸委會卻是搬“民調”,說有8成以上民眾認為,維護兩岸良性互動是雙方共同的責任,相當微妙。
  
  政治人物對民調又愛又怕,想攻擊別人、想保護自己的都拿民調當依據,也成為另類的台灣民調情節。
 
  數據說話年代,謾罵空談站不住腳,大家都愛做民調,用來觀察選舉情勢、討論政策方向,既可檢視成績、也可作為預測依據,還能有所本的理直氣壯評論,也因此,開啟台灣社會一連串的民調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