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一戰華工是不應被遺忘的偉大“小人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7 10:52:27


  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當我第一次把手放到一個華工墓碑上時,我無法形容當時的感覺,面對他們,我被深深震撼了。”站在法國敦刻爾克市附近的華工墳墓群中,馬驪告誡自己,一定要把發生在這些偉大的“小人物”身上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僑網報道,日前,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珍貴史料《一戰華工在法國》中文版在北京正式上架發行,該書匯集了來自中國、英國和法國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8位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作為本書作者,馬驪也來到現場與中國書迷見面,並向中新社記者介紹了自己與一戰華工的不解之緣。

  馬驪,法國知名漢學家、中國歷史學家,法國濱海大學副教授,自2002年任教於濱海大學後,便開始挖掘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契約華工的歷史。

  “濱海大學四個校區所在的城市,周圍50公里內外零零散散地布滿了華工墳墓,一排排白色的、刻著中文字的、整齊竪立著的石碑。”她告訴記者,作為歷史的研究者,她深知從那時起,自己與“一戰華工”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馬驪介紹說,在歐洲,關於“一戰華工”歷史的書籍此前已有數種面世。最早的著作是旅法華裔學者吳本中用法語出版的《華工與大戰》(1939年),希望能以此喚起當時西方對中國抗戰的支持。而之後還有個別作家、記者,以歷史小說或記錄的方式寫作出書,但大部分都未引起世界性的關注,而歐洲民眾之前對“一戰華工”的認知度也不高。

  馬驪說,“一戰”時期契約華工的歷史,不應該僅僅出現在宣揚多元文化或為促進當今法國旅遊業而展開的公關宣傳中,這段歷史應該得到更為準確的詮釋,因為它是二十世紀中國勞工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她認為,這些華工其實構成了法國最早的華人團體,他們也是歐洲內陸華人移民的先驅,但由於頭緒龐雜,涉及眾多領域,歷史資料過於分散,檔案資料的語言也各有不同,導致前人的著作一直沒能引起世界範圍的討論。

  為此,馬驪大量挖掘多種語言的資料,並且召集研究“一戰”的同行,從多學科多角度對“一戰華工”歷史進行全面的分析,目的是集思廣益,並尊重歷史。

  2010年5月,馬驪發起了一場“一戰華工國際學術研討會”,引起法國媒體的關注,使一戰華工這一歷史群體進入法國民眾的視野,並於兩年後結集出版了《一戰華工在法國》法文版。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國防部資助了該書的出版,以示法國政府對華工貢獻的肯定。

  “2016年是紀念中國勞工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年”,她直言,雖然他們沒有趕赴戰爭前線,但積極參與了後方修築鐵路、公路、橋梁、戰壕及農業生產等工作,其中約2萬人長眠在這片土地,還有許多人扎根法國,成為中法友好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他們的歷史不能被後人遺忘。

  儘管現今,法國僑界每年清明都會組織前往法國最大的華工墓地——濱海努瓦耶爾緬懷一戰華工,法國政府的一些行政機構也會出席,華工的歷史漸漸被當地熟知,但馬驪的研究卻依舊沒有停歇。

  “他們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涉及到二十世紀歷史的眾多關鍵點。所以,華工歷史的研究我還會繼續進行。”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