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紐約藝術圈瞄准華埠 將成下一個藝術中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0 00:09:19


  中評社香港4月20日電/紐約的藝術館投資者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正在變化中的華埠。

  紐約華埠以前蜚聲遐邇是因為百年點心老店、露天魚市、豬肉包以及緊密的社區形態。但是現在,難道這裡正在成為紐約的下一個藝術中心?

  據《紐約觀察家》網站(obsever.com)16日報道,對於這個問題,開在曼哈頓下東區(Manhattan’s Lower East Side)和主要的華裔聚集地比如東百老匯街(East Broadway)、運河街(Canal Street)和埃爾德里奇街(Eldridge Street)之間的一系列當代藝術館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對藝術和紐約的華裔群體來說這種趨勢意味著什麼?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道,在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社區,從2011年開始就慢慢開設了一些很有品味和格調的店鋪。2013年,一家名為薩金特的女兒(Sargent’s Daughters)的當代藝術館開放。作為合夥人和總監的阿萊格拉•拉維奧拉(Allegra LaViola)和梅雷迪斯•羅森(Meredith Rosen)說出了自己選擇這裡的原因。“人們開始把這裡當成藝術的下一個目的地。”羅森說道:“因為華埠看起來能量十足,這裡總是一副熙熙攘攘的景象。”

  為什麼會有這種趨勢呢?租金是原因之一。在很受歡迎的藝術館區域曼哈頓切爾西(Chelsea),一樓空間每英尺要花費100到140美元。在紐約華埠,雖然一樓的租金並沒有便宜太多,但是在樓上的空間就便宜得多,而且天花板也夠高。

  紐約的藝術圈從來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過去四十年里,他們曾搬了五次家,上世紀30到60年代,他們從上東區(Upper East Side)搬到57街;70到80年代聚集在蘇荷(Soho)商業區;到了90年代末期,切爾西取代了蘇荷的位置,直到今天這裡依然還在擴張中。

  2007年,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在曼哈頓南部的鮑威利區(Bowery)建立,讓一大批人從高樓聳立的切爾西轉向更便宜、更有活力、也更多元化的下東區(Lower East Side)。

  但是,下東區的問題在於這裡的空間太小。很多藝術館都在尋找更大的空間,更高的天花板和屬於自己的第二個位置。因此,他們又開始尋找新的地方。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