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僑墟身負“海絲”記憶 見證華僑奮鬥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5 09:20:10


圖為因電影《讓子彈飛》而走紅的梅家大院。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青石板,老墟街,兩三層的柱廊騎樓,長河畔的華洋交融。每逢月中的3日、8日,前來‘趁墟’的人們走走停停。絲綢、藥材、五金……華洋雜貨琳琅滿目,洋車、小船間雜其中。它們盛滿世界各地的‘尖貨’而來,又載著地道的中國商品而歸。”若將時光倒回100年,在廣東台山的僑墟中,一定是這番繁盛的光景。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僑墟,一種存在於我國著名僑鄉廣東台山的特殊建築群,最早出現於19世紀後半期。現今共有82處保存完好,其中以被稱為“梅家大院”的汀江墟最為著名。它們是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更是百年來旅居國外的華僑華人“葉落歸根”的精神寄托。

  用英國的“紅毛泥”砌起“一”字形的牆,用“翡冷翠”的玻璃折射出五彩的街景,拱柱、灰雕……若不是刻在碉樓上的古典詩詞,還真有種讓人置身於海外的“穿越”之感。

  “1920-1937年間,奔向海外謀生打拼的台山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回鄉‘建設潮’。懷著濃厚的‘家族情懷’,他們沿交通便利的公路、水路、鐵路,修建起一座座碉樓、墟市。”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進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這不是偶然為之,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投資和規劃。他們拿著建築執照,精心設計街道,幾家人一起合資、認購,熱鬧的僑墟由此形成氣候。”

  從一開始的“開墟日”交易,再到後來的車水馬龍。僑墟不僅是傳統的地方集市,更因為那獨特的“僑”味,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點與集散地。

  新與舊的衝擊

  故鄉今猶在,親人何處尋?

  經歷了幾十年的繁榮之後,僑墟開始面臨不斷的危機:1939年,國民政府下令拆除新寧鐵路,墟市依仗的貿易生命線被掐住一端。而此後不斷燃起的抗戰、內戰炮火,更令其不複昔日的繁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