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位美國媽媽與中國養女的尋根之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4 11:28:16


莎麗曼和6歲的淘淘。
愛倫和李碩一家在中國。
  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我國第一例涉外收養發生在1981年初。目前和我國有收養關係的國家有17個,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30多年來,近15萬名中國兒童通過涉外收養重新開始家庭生活。

  據新華社報道,隨著這些被收養的孩子在海外長大,他們開始回中國尋根,希望知道自己出生在哪裡,親生父母是誰,同樣他們也在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

  經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愛心橋服務社,服務包括接待協助外國收養家庭履行尋根回訪報名手續、為外國收養家庭設計尋根回訪方案、為外國收養家庭安排具有尋根意義的特色活動等。截至去年,該機構接待數千個收養家庭和被收養兒童,足跡涉及全國17個省市和150多家福利院。

  尋根之旅對於這些孩子又意味著什麼?以下是兩位美國媽媽與她們的中國養女的尋根之旅故事。

  “tao tao,come here(淘淘,過來)。”在視頻採訪中,莎麗曼(音譯)招呼6歲的小女孩淘淘走到攝像頭前, 莎麗曼輕輕將淘淘的衣角上翻,露出了一條手術後留下的疤痕。

  不忘中國

  美國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2011年,淘淘在江蘇常州一個公交車站被一位好心老奶奶發現,後送往當地的福利院。當時,淘淘病重,被送往了南京醫院就診,她做了肝臟手術,從而留下了一條疤痕。

  兩年後,莎麗曼在中國江蘇常州收養了淘淘。莎麗曼出示了收養淘淘的登記證,證上有一張她們母女的合影,兩個人當時都顯得有些驚慌。莎麗曼記得收養淘淘時,淘淘不願離開,她尖叫“我要媽媽。”當時,淘淘並不能理解什麼是收養,但現在她會對莎麗曼說,”媽媽,為什麼那麼晚才來接我。”淘淘現在逐漸理解一些收養的意思,她與莎麗曼也更親。

  淘淘中文名叫常路昭,莎麗曼給淘淘起英文名字依舊保留了中國人的痕跡——路昭是她英文名的一部分。

  莎麗曼和加拿大籍的丈夫生育了兩個兒子,如今他們一家五口居住在西雅圖一個小鎮,莎麗曼的房子是一幢三層的小別墅,淘淘有一個很大的房間,床、衣帽間、桌子等一應俱全,在視頻採訪中,淘淘正在房間看動畫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雖然現在淘淘講著流利的英語,不過莎麗曼希望女兒不要丟掉中國的那部分。每周莎麗曼會開著車帶淘淘去上中文課、中國舞蹈課,往返需要3小時。

  在班上,淘淘和其他被美國人收養的中國孩子一起上學,一起玩。莎麗曼還經常帶淘淘去唐人街、吃中餐,和其他中國孩子一起過新年。淘淘一位最好的朋友叫天天,也是被收養的孩子,她們經常一起玩,微信視頻聊天。

  “希望淘淘接觸中國文化,希望她與中國有聯繫。”莎麗曼每年都會帶淘淘回中國,不像她身邊收養了中國孩子的其他美國家庭,他們一般在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才帶他們回中國,莎麗曼希望淘淘既是美國人也是中國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