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留美生拍微電影 讓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殺
http://www.CRNTT.com   2018-01-17 10:57:06


駱翼雲接受頒獎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1997年,在紀念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時,華裔作家張純如用英文長篇紀實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向世界揭示了1937年那一段悲痛而不容否認的歷史。

  羊城晚報報道,2017年11月,在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前夕,90後留美學生駱翼雲用自拍杆加手機拍攝的一分鐘微電影《金陵止戈人》,再次呼籲世界不要忘記那段歷史,而這部微電影,也獲得了當年的國際艾美獎。

  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駱翼雲說,獲獎之後她才知道,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評委也是第一次知道發生在中國的這段慘痛的歷史。

  一分鐘短片揭示南京大屠殺

  國際艾美獎是美國電視行業最高獎艾美獎的一個分支。2017年,國際艾美獎向全世界18到30歲的青年導演征集1分鐘短片,主題為“女性和平使者”。《金陵止戈人》在兩百多部入圍短片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女性和平使者”獎。

  在《金陵止戈人》這部短片中,影片的前50秒,都是在講述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接到了去伊拉克做志願者的項目的錄取通知。喜出望外的她去換了伊拉克的貨幣,在網上申請辦理了去伊拉克的簽證,並學習伊拉克的語言。

  最後,她站在樓頂上,打電話給自己在南京的外婆,告知她“這個暑假不回來了,我要去中東當志願者,就像華小姐那樣”。

  在影片的最後10秒,才告訴觀眾發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以及在大屠殺期間,有一位給自己取名為“華小姐”的美國人魏特琳女士,曾拒絕隨其他美國人一起離開南京,並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保護了成千上萬名婦女兒童,其中就包括片中女主角的外婆。

  共有全世界200多部短片參與角逐,第一輪海選,面向全世界網民投票,選出前20名。而後,再由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評委舉手表決選出三部短片,《金陵止戈人》成為了三部獲獎影片之一。

  短片總成本不超過一百美金

  《金陵止戈人》中的“外婆”,正是駱翼雲的外婆。1937年,駱翼雲的外婆正是在魏特琳的幫助下,才幸運地活了下來。談到拍攝這部短片的初衷,駱翼雲說,自己從小到大就聽外婆講述魏特琳的故事,對那段歷史深有感觸。

  到國外留學後,駱翼雲才發現,說到二戰,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曾經遭到納粹屠殺,很多人都看過《辛德勒名單》、《索爾之子》,但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殺。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同時,魏特琳的事跡在她的祖國也幾乎沒有人知道,她也是一個被遺忘的英雄,她在八十年前所做的決定的勇氣,和為和平做出的貢獻,跨越了種族、文化、語言、宗教,展現了人性最本真最純粹的光輝。”

  駱翼雲說,她在南京出生成長,本科在美國讀的是金融,如今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電影導演碩士學位。當她把自己外婆的經歷、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以及魏特琳的故事向身邊的同學、朋友講述之後,所有人覺得這就像是中國版本的《辛德勒名單》,並鼓勵她拍攝出來。

  在得知國際艾美獎“女性和平使者”的主題後,駱翼雲決定將魏特琳的事跡、外婆的經歷通過短片講述出來,並向更多的人揭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沒有任何投資,也沒有專業的設備,駱翼雲和團隊自掏腰包,用手機和自拍杆,就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裡,完成了這部一分鐘短片的拍攝。

  “女主角在前面走,我就在後面拿著自拍杆跟著她拍。我們這部短片的總成本可能不會超過一百美金。”駱翼雲說。

  希望未來能拍成真正的電影

  在拍攝短片前,駱翼雲除了從外婆那裡了解了魏特琳的故事外,還登錄耶魯大學的網上圖書館,拜讀了魏特琳的日記。

  魏特林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1919年的畢業生。駱翼雲專門到教育學院去看她讀過書的地方,到古老的教學樓去想象一下她當時的生活、學習的狀態。

  作為一位國際和平志願者,威廉明娜·魏特琳曾經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的主任和院長,大多數人稱她為明妮·魏特琳。

  張純如在《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中評價魏特琳說,在南京大屠殺開始後的幾周裡,她是留在南京城內屈指可數的西方女性之一。多年以後人們仍然懷念她,不僅因為她曾奮勇保護數千名中國婦女免遭日軍蹂躪,還因為她保存了非常珍貴的日記。

  1937年,魏特琳已經51歲,從年輕時便來到中國的她,當時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任職。南京陷落之前,魏特琳拒絕隨其他美國人一起撤離南京,當學院的大多數教員都逃離之後,魏特琳成為了學院的代理院長。她不辭辛勞,將校園改造成為收容女性難民的避難所,還曾經幫助中國傷兵撤離。

  1937年12月的第二個星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向婦女和兒童開放,成千上萬人湧入,每天都有上千名難民穿越南京城來到學院。為了保護來到避難所的婦女兒童,魏特琳與日本士兵鬥智鬥勇,甚至差點喪命,也因此損壞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當年,駱翼雲的外婆只有六七歲,媽媽也在災難中去世,具體的細節,駱翼雲到現在也不敢多問,生怕再讓老人陷入痛苦的回憶。

  “在我心裡,魏特琳小姐就是真正的女性和平人士。面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的歷史,忘記就是一種背叛。”駱翼雲說,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這個故事真正拍成電影,放到大銀幕上,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讓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對話

  駱翼雲: 讓所有人感受到 人性的光輝

  羊城晚報:《金陵止戈人》這部短片的表現形式,是如何構思出來的?

  駱翼雲: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構思。像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題裁,已經有像《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被拍過很多了,所以我也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講述一個和我們這代人成長經歷相關的故事,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探討,南京大屠殺這件事情究竟給我們這些90後的年輕人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在我們身上有什麼樣的烙印。

  畢竟只有一分鐘,你能傳達的信息其實是非常少的。就要看你怎麼樣在這一分鐘之內通過這種藝術跟思想的結合。如果說你只是找一個人,直接講述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有30萬人被屠殺,我們譴責日軍的行為,這種平鋪直敘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通過藝術、畫面、音樂還有人的表演的相結合,然後巧妙地在一分鐘之內把它表達出來。

  羊城晚報:在影片獲獎之後,評委以及你所了解到的外國人,是如何看待這部短片所展現的歷史的?

  駱翼雲:我們當時花了很多時間考慮這個東西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完全不了解南京大屠殺的這一類人,對這段歷史感興趣,願意去了解。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我們的想法就是要讓世界上不同國家的人能夠了解到這段歷史,同時又不會覺得是被教育了,而是他們自己感興趣,主動地去了解這段歷史,這也是我們當時做這條片子時,重點攻克的一個痛點。

  評委私下告訴我,他們覺得這個題材很有意思,因為之前沒有看到過,甚至都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這件事情,更不知道有魏特琳這個人。他們覺得這部片子讓他們了解到新的歷史知識,並且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種人性的光輝。

  他們同樣覺得片子的角度很新穎,讓他們對這個中國的“志願者”產生興趣,對片子中的“外婆”產生興趣,也對這段歷史、對南京這個城市產生興趣,可以說,短片達成了這樣的互動的過程和目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