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為中國人的博物館“排隊熱”叫好
http://www.CRNTT.com   2018-01-16 11:49:43


  中評社香港1月16日電/美國僑報發表社論《為中國人的博物館“排隊熱”叫好》,稱近年的中國人喜歡上了在博物館等場所前排隊,透過博物館“排隊熱”,不僅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一種新的消費取向,而且看出中國人提升了的文化品位。從海外看來,這比經濟增長數據更能說明中國的進步,更令人欣慰。

  原文如下:

  排隊本來是物質匱乏時的常態,但現在擺脫了貧困的中國人又在排隊了。排隊的原因很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買買買”,那只能算是答對了一半。近年的中國人,除了瘋狂“買買買”外,他們又喜歡上了在博物館等場所前排隊。

  2017年是中國人刷新“排隊”記錄的一年,也是調整排隊“對象”的一年。2017年,很多人會發現,門前排起長龍的可能不再是“網紅店”,取而代之的卻是博物館以及劇院。比如,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特展,北京人藝的《窩頭會館》,“排隊”都是一種常態。

  無論是驕陽似火的夏季,還是朔風勁吹的冬季,博物館等藝術殿堂前接肩摩踵的場面永遠在上演,這背後的密碼是什麼?

  首先,這說明了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消費升級。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理論,任何人都有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五大需求”。在生產力欠發達和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往往更加關注對前三個層次的需求。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很多中國人走上致富路,滿足了最基本生活、情感需求的中國人,釋放出了對“尊重”、“自我實現”兩個層次的更多需求。據文化部測算,中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約1萬億元,缺口逾3萬億元。

  所以不難解釋,近年“旅遊”正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必需品。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縮影。通過參觀博物館,很容易對一地有全局性的了解。在博物館採用聲、光、電等技術背景下,這種效果得到了更好呈現,對遊客的吸引力也空前增強。所以,旅遊的中國人也往往把博物館視作一個重要旅遊景點。比如到中國西安和洛陽旅遊時,秦始皇兵馬俑和洛陽博物館就被很多遊客列入了必游的行程。

  其次,這也說明中國人的文化饑渴有待滿足。中國人提升了的文化消費需求需要“供給側”相應的滿足,而這方面的缺口卻不小。比方說,多年前,民營書店等文化平台都會舉辦各種文化沙龍,比如讀書會、講座、觀賞電影等活動。這些活動為那些歷史文化等各類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求知平台。

  這麼多年過去,有一些文化平台因得到外部資金注入而快速成長起來,且有著不俗的社會影響力,比如以科學知識普及為專長的“科學鬆鼠會”。但對很多草根文化平台而言,它們則受制資金緊張等原因難以為繼,要麼壓縮了經營內容,比如很多民營書店都取消了名人講座,要麼直接關門打烊。一邊是草根文化平台的持續萎縮,一邊是公眾對文化需求如饑似渴,最終造就博物館和劇院的高度繁榮。

  最後,這一現象印證著中國人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及文化消費的升級。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劇院則是專門用來表演戲劇、話劇、歌劇、歌舞、曲藝、音樂等文娛的場所。參觀博物館也好,花高價看一場話劇也罷,既是對自身知識視野和文化內涵的一次提升,還能培育和挖掘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更多思考和研究,從而讓自身在“尊重”和“自我實現”兩個領域得到滿足。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博物館中,一些有著鮮明的本地“印記”,另一些則是一部完整的中國發展演變史,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後者同樣也很容易受到人們青睞。更不用說,京滬等大城市的博物館中,還會經常舉辦一些具有世界特色的文化展覽,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近年就舉辦過“盧浮宮的創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等展覽。這類具有世界元素的展覽,進一步豐富了博物館內涵,強化了博物館的旅遊標簽,自然也吸引著很多人慕名前往。

  因此,透過博物館“排隊熱”,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一種新的消費取向,而且看出中國人提升了的文化品位。從海外看來,這比經濟增長數據更能說明中國的進步,更令人欣慰。如果還透過“暴發戶”的有色眼鏡看中國人,未免會以偏概全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