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加拿大華人醫學教授高祖華: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http://www.CRNTT.com   2018-08-24 17:13:25


 加拿大華人教授高祖華在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超級醫院辦公室接受專訪。(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圖片)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近日專訪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病理學和腫瘤學終身教授、病理學系主席、臨床病理中心主任高祖華。他分享了成功經驗,也思考人生三階段和三個“W”問題。告誡自己,想要與先賢比肩,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文章摘編如下:

  2018年3月,高祖華博士作為加拿大唯一的海外學者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列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會議;4月,中國中央電視台華人世界頻道(CCTV-4)以“麥吉爾大學裡的華人引領者”為題,報道了高祖華教授在領導崗位上勇於改革,開拓新局的事跡。

  2018年8月12日一早,筆者如約來到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超級醫院),採訪了這位傑出華人。

  周日的超級醫院寧靜安詳,高教授下樓相迎,我問為何把採訪安排在今天,教授說,其他日子都在臨床。筆者又問:“難道系主席還要每日坐班?”高教授說,“若指揮員不親到前線,怎麼管理戰士?”平日裡熙熙攘攘的走廊,此刻唯有這句話激蕩,雖本是輕聲細語,卻字字落地鏗鏘。

  “醫生的醫生”

  筆者首先請高教授做一下科普,因為社會上對病理學普遍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將病理科和檢驗科混為一談,以為病理科的作用只是出化驗單。其實,病理是一門科學,講的是疾病的道理,它研究人為什麼生病,生的是什麼病,生了病該怎樣治,以及病治不好的前因後果。病理科是醫科的基礎,病理醫生做出的診斷才是最終診斷,因此有一種說法:病理醫生是“醫生的醫生”。譬如說,一個病人是否得了癌症,不是外科醫生或內科醫生說了算的,而是病理科醫生在看了片子,做了切片和組織分析後才能下最後的結論。

  因此,一個合格的病理醫生需要非常廣博的知識功底,特別是在當代,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層出不窮,作為病理學教授又要幹臨床,又要搞教學,又要做科研,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

  用高教授的話說,“你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你必須什麼都知道”。為此,他要求自己每天都保持在一種學習進取的狀態。這種狀態令高祖華教授出類拔萃卻永不滿足。六年來,麥吉爾大學病理學系和下屬醫院病理中心在他的整治下朝氣蓬勃,煥然一新。

  在科研方面,年度科研經費由原來的300萬加元增長到2000餘萬加元,年度SCI 論文100餘篇,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已成常態;在教學上,全系教授力爭上游,各有建樹,他們的本科生教育使得選擇病理專業的學生比其他醫學院高出一倍,他們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教授曾上過著名雜誌《McLean》,他們的住院醫師教育正引領加拿大實施“以工作能力為本”的新模式。

  在臨床上,分子診斷、細胞病理、外科病理述等,在質量和效率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同行業的最高水平。從2012年9月,高教授正式接掌麥吉爾大學病理系帥印,到2017年第一屆任期結束,他整合團隊,集思廣益,基本實現了上任時帶領全系同仁訂立的目標:在臨床,教學和科研方面保持加拿大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地位。高教授的身先士卒,高教授的威望素著,使他在2017年系主席換屆選舉時,以壓倒性高票獲連任擁護。

  連出三部經典醫學教材

  再來看高教授的個人成就,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通過了法語行醫資格考試。已連出三部教科書,部部經典。

  第一部《臨床技能總論》,是高教授結合自身在中國的行醫經驗及在加拿大當住院醫期間各科輪換時記錄的各科大夫如何接診、如何處置的筆記而成,非常實用,全加拿大醫學生人手一册,已發行三版。第二部《病理總論和行醫指南》,也是在實戰筆記的基礎上完成的教材,目前是全加拿大病理醫生和住院醫生的必讀之物,並被譯成5種語言,銷往世界各地。第三部《人類常見疾病的大體形態》是世界上第一本關於這個題材的教科書,即將出版發行。

  麥吉爾大學是世界一流學府,其病理學系擁有120年悠久歷史,高教授之前的16位主席多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依照傳統,他們的肖像按序懸掛在醫院的走廊上,其中一位便是人稱“現代醫學之父”的Sir William Osler(威廉•奧斯勒爵士)。高教授每天走過這些肖像,都能感受到他們鞭策和期許的目光,他說:“我知道有一天我的肖像也會掛上去,我時常告誡自己,你憑什麼和這些先賢比肩呢?在這個位置上你付出再大的努力也不為過,你做到多好也沒有頂。作為第一個華人主席,你最好能有較大貢獻,在歷史上也寫下一筆。至少不能給咱中國人丟臉!”

  人生三階段和三個“W”

  筆者請高教授跟年輕人分享一下成功經驗,他不假思索,侃侃而談。

  高教授說: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要考慮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在年輕的時候,在沒有成才的時候,你要考慮的是“三觀”問題,用西方人的話,是你要明白Who are you?(你是誰)

  西方人第一次問我“who are you”的時候,我說:我是高祖華醫生;第二遍問我,我說:我是給病人做診斷的病理學醫生;第三遍問我,我回答:我是來自中國的……每一次問答都不一樣,我發現每一次回答我對自己的認識都又深了一層。

  這是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回答N遍的問題。越深一層你就越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那麼,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呢?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呢?有了目標,才能知道怎麼去奮鬥。這就是第二問:Where do you want to go?(你想去哪兒)

  樹立這個目標你需要開闊眼界和胸懷,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麼做的,找到自己的榜樣(model),這個榜樣就是你想要成為的人。

  再下一步,你要弄清楚自己現在在哪兒,“Where are you now?”

  接著你要問自己,從我現在的位置到我要達到的目標,中間需要做什麼?我要做A,做B,做C……這樣你就知道前邊的路該怎樣走了。

  高教授強調說:一旦目標樹立了,也知道該做什麼了,一定要有良好的自律,比如早睡早起,堅持鍛煉,培養好的品格和習慣。我到現在依然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鍛煉身體,沒有一天間斷。鍛煉身體不僅能給你帶來健康的體魄,更重要的是能調動起你的精氣神兒,滋養堅韌不拔的毅力。

  到了人生的中期階段就不一樣了,你朝著奮鬥目標走,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你要有心理準備,心裡邊要踏實:遇到困難我不會放棄,遇到機會我一定抓住。我老家有一句話叫“頭拱地”,你用頭拱地的勁頭做事,不可能不成功。

  到了人生的晚期,你就成功了。有錢並不等於成功,因為金錢你是帶不走的,有地位也不等於成功,你看很多有地位的人還要想法兒弄個學位,那麼什麼才是成功呢?我以為,所謂成功是因為有了你,世界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有了你,一些人得了救;因為有了你,這個社會的一些人比以前更好了。這就證明你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你的人生是成功的。

  回饋祖國不忘本

  這些年來,高教授經常回中國。2011年他成為北京市特聘專家和首都醫科大學佑安醫院病理科的名譽主任;2012年在首都醫科大學設立了博士點,已招3屆博士生;同年他當選全美華人病理學會主席,為中國衛生部推薦了10餘名遠程會診專家;2014年被山東大學聘為講座教授;2015年被山東聊城市醫院聘為顧問,協助籌建醫學院;2017年成為中國國務院咨詢專家;2018年作為加拿大唯一海外華人學術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列席全國政協大會,提案獲高度關注。

  高教授在卡爾加裡大學擔任病理科主任期間,為卡爾加裡大學和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建立了姊妹學校關係 ,在北京佑安醫院建立了“卡爾加裡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聯合肝病中心”;在麥吉爾大學擔任病理系主席期間,創意並幫助建立了“麥吉爾--中國深圳聯合神經疾病中心”。

  9月,高教授將利用今年的學術休假再次回到生他養他,將他培養成“白衣天使”的那片土地。他要遵從母親的囑托,去村裡看望那些幫助過自己全家的鄉親;他也要去自己幫助過的大學和機構看看那裡有了哪些變化;他還計劃去考察幾個地方,看看那裡遇到的難題自己能否幫上忙……

  說好的兩個小時採訪在不知不覺中已迎來中午的艶陽,筆者滿載而歸,留高教授繼續在醫院裡忙。透過走廊明亮的大窗,我看到一個巨大的聽診器,頂天立地,昂首入雲,象徵著醫者神聖,象徵著救死扶傷,象徵著心脈律動,也象徵著生命的希望。

  謹以此文向首屆“中國醫師節”獻禮,向全世界醫務工作者致敬!

   (來源:中國僑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