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華二代”:變“夾縫人”為“架橋人”
http://www.CRNTT.com   2018-06-01 09:45:54


圖為西班牙華文學校的“華二代”學生們。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隨著越來越多華人移民在海外站穩腳跟,成家立業,其子女也出生成長在了海外。“華二代”們往往具有中國人的長相,卻由於成長環境的變遷,生生剝離於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有的年輕華裔已經徹底不會說中文,成了帶著華人面具的外國人。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華二代”們迷惘於自己的族裔身份,對中西文化的糾葛有著更為真切深刻的感知。他們似乎已被貼上了“香蕉人”“夾縫人”的標簽……

  迷惘於雙重身份

  “華二代”擁有中國人的面孔,在“洋人堆”里有些格格不入;“華二代”習慣西方人的思維,回華人圈又障礙重重。在中西文化圈中,經常能看到“華二代”進退兩難的身影。

  曾有美國的“華二代”撰文發聲,說自己永遠打不破與中國的“文化隔閡”,“終身擺脫不了二等公民身份”,認為自己面前存在著“消除不掉的種種事業障礙”。有媒體報道,年輕的“華二代”在申請工作時經常遇到被當地社會排斥和歧視的現象。

  有分析認為,“華二代”成長過程中面臨著社會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的難題,很難在本地搭建自己的人脈圈子和制定職業發展規劃。來自社會的壓力如同壓在“華二代”胸口的巨石,沉重而又迫切地需要拿開。

  “中國人把我看成是外國人,意大利當地人卻把我看成是中國人。”就讀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蔣順出生成長於意大利,一直為“自己究竟是誰”而迷惘。

  “‘華一代’具有更多中國色彩,受成長環境的影響,‘華二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更接近當地同齡人。”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博士認為,“華二代”在學習工作中更多地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

  雙重身份給“華二代”們在居住國帶來了特殊的生活體驗。“雖然大部分意大利人對華人態度比較友好,但華人仍不免目睹或經歷一些被歧視的言行。”蔣順感嘆道。“在申請大學時,華裔學生也或多或少遭受著一些不公正待遇。”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就讀於紐約大學的劉思黎不免有些唏噓。

  徘徊於中西之間

  “長期的海外生活稀釋了‘華二代’身上的中國文化特性,使得越來越多的華裔青年因為‘身份認同’而困惑。”澳大利亞嘉源創新孵化器首席執行官鐘嘉源博士對“華二代”的生活現狀頗有感觸。

  “由於缺乏在中國生活的直接經驗,我們對中國的認知是比較抽象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學生顧大為提到,成長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文化隔閡使得他們在同父母相處過程中,常會產生分歧甚至衝突。

  “華一代”生在中國、長在中國,身上保留著很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生活方式,比如處理家庭和社會問題的行為準則、飲食習慣、節慶意識、消費傾向和文化娛樂取向等方方面面。這和“華二代”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顧大為略顯無奈地回憶說,“我完全不了解我的中國朋友談論的中國影視劇。這種感覺很奇怪,會顯得格格不入。”

  生於中國湛江,在美國長大,現就讀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吳俊佚也提到,“我在家吃四川菜,慶祝中國新年,並與其他中國朋友互動。這樣,我感覺與中國有親近感,對中國文化懷有向往,覺得中國習俗很有吸引力。”然而,這種“間接的鄉愁”會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美國中西部讀高中時,我就感覺我與中國文化沒有太大聯繫,因為沒有多少中國人生活在那裡。”

  所受教育的差異也是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悉尼華星藝術團團長、澳華文聯主席餘俊武分析稱,大多數“華二代”在學校和社會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但在家庭中會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難免會有撕裂感。

  搭橋於夾縫之上

  的確,“華二代”面臨兩種文化衝擊。但近年來他們在海外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很多正是得益於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與別具一格的海外視角。“夾縫人”正以更強大的適應能力與多元的文化修養為中西方搭建溝通的“橋梁”。

  蔣順表示,華裔身份對自己而言就是一種優勢,“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文化和語言,發現別人看不到的中西文化的一些區別和共同點,從獨特的視角審視兩種文化。”

  如今,國內外的機構和團體越來越關心華裔新生代的成長,這也為培養中西方文化傳播的友好使者創造了條件。

  近日,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亞市政府舉行“華人移民融入”主題座談會,當地政府越來越重視華人在文化教育、醫療保障、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遇到的問題。

  英國廣東華僑華人聯合總會副會長周伊迪強調,“幫助‘華二代’‘華三代’在主流社會站穩腳跟,一直是華人社團工作的重點之一。”

  鐘嘉源指出,提高教育質量將有利於加深華裔後代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強化“華二代”們的“橋梁”屬性。“如果從小讓他們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他們就能較好地理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如果從小便大膽地主動融入當地人的圈子,那麼他們對西方文化必然也不會陌生。”他認為,只有這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於華裔後代而言才不會是衝突,而是一種交融與互補。

  李斧博士補充道,“相比‘華一代’,‘華二代’流利的雙語溝通能力以及出色的專業能力會使他們自信心大大提高,因而在當地更具競爭優勢。目前,‘華二代’的參政比例已經有所提高,這正得益於重視教育的家庭傳統以及生長於海外的背景優勢。”

  有荷蘭華文媒體日前刊文稱,華裔新世代往往具備更高的知識層次和更強的適應能力,從而有機會跳出華人社區傳統行業,廣泛活躍於金融、科技、醫藥、法律、房地產等專業領域。

  只要“華二代”能兼收並蓄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棄其糟粕,他們就將不再是雙重文化的“夾縫人”,而是既知中華文化,又懂西方文化,掌握多元文化精髓的“架橋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