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福建廈門重建龍湫亭 成華僑溯源勝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4 09:53:23


重新落成於洪塘社古村口的龍湫亭。
辨讀古碑。
  中評社香港11月24日電/(福建省)廈門島上已有千年歷史的龍湫亭最近復興重光,在重建中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石碑石構件,從而揭開了這處古跡一段涉台涉僑,牽系廈門歷史名景的特殊淵源。

  廈門日報報道,龍湫亭位於廈門島金湖社區洪塘社的古村口,這一帶靠山近海,民間和金門以及海外往來關係密切。最近發現的一塊清同治十三年的斷裂古碑上,記載了當年呂宋華僑薛辰青等重修龍湫亭的碑記。可見,這處主祀觀音的古跡,曾經是先民下南洋祈求平安順利發財的一處銘刻鄉愁的地方。

  龍湫亭理事會的林錫菱先生說:龍湫亭位於洪塘社東南側,虎仔山山麓,始建於宋代。此地曾經是廈門文士聚會之地,故又得名“安睦書院”。

  龍湫亭前原有三個水潭,水潭之間有穴相連,俗稱“龍洞”,洞下有四季不涸的噴泉,其中最大的洞穴上形成了天然的土橋奇觀——“龍湫塗橋”(閩南話“土”通“塗”)。“龍湫塗橋”是龍湫亭最具特色的景觀,土橋跨度約三米,可說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奇觀。廈門歷史上有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二十四景之說,“龍湫塗橋”和萬石鎖雲、中岩玉笏、太平石笑、天界曉鐘、金榜釣磯、金雞曉唱、白鹿含煙名列為廈門小八景。關於龍湫塗橋,還有個美麗的傳說:以前有一條龍被困在龍湫亭前的水潭之下,一日雷聲大作,龍滾身出澗,穿洞而去,於是後人就稱這些水潭為“龍湫”,而被龍穿通的洞形成天然土橋。這座土橋一直存在到1958年,在“八二三”炮戰中被炮火震斷,從此消失。

  在採訪中我們看到了出土的《呂宋重修龍湫亭碑記》,它已斷裂成兩塊,但字跡猶可辨認。碑記鐫刻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記載了呂宋華僑薛辰青、林天財等人捐資重修龍湫亭的事。從這一方石碑中可以看出,龍湫亭在閩南的漁民及海外僑胞中享有崇高地位,現在更成為台胞及海外華僑尋根謁祖的血脈聯繫和重要的鄉井印記。我們在採訪中還了解到,由於這裡的海面臨近金門,當年還有不少金門鄉親到龍湫亭祈福許願。當地王友義先生還告訴我們,歷史上有些金門姑娘從金門嫁到當地,許多金門親戚常到龍湫亭走動,因此金門老鄉對洪塘社的龍湫亭仍存在著深刻的記憶。

  在近代歷史上,龍湫亭可謂命運多舛。1938年日寇侵廈,日軍懷疑龍湫亭中藏匿群眾,殘暴的的日本侵略者竟放火燒毀龍湫亭。改革開放後,本地老人出面策劃,帶動社會上的熱心人士捐款捐物,在原址上對龍湫亭進行修建。可惜的是,“龍湫塗橋”和“龍湫潭”已經無法恢復原貌了。

  近年來, 為使龍湫亭榮光再顯,金湖社區組建了“龍湫亭理事會”,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之下,對龍湫亭進行了歷時三年的重建。重建後的龍湫亭面貌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不僅全部殿宇提升了整體高度,還建起了高達十二米的雄偉門樓,埕場寬闊。左有兩顆參天古樹,鬱鬱葱葱,生機勃勃;右有仿古龍湫潭,並增添了層山叠嶺的水上景觀,與古樹互相映襯。

  新落成的龍湫亭共有三殿,殿宇的建造全部採用傳統的閩南建築工藝,再現了閩南古建築的恢弘與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充滿了閩南古韵的龍湫亭在林立的高樓之間顯得別具風情,成為虎仔山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林錫菱先生還向我們透露,重光的龍湫亭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關注,將在下月中旬舉行民俗慶典。龍湫亭將成為台胞尋根、華僑溯源的勝地。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