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4 11:05:52


  中評社香港11月24日電/成功研發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優良作物新品系、小麥新一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階段性進展……這些重大的生物科學成果,均出自以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為首的研究團隊。鄧興旺的夢想就是通過生物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科學育種,讓饑餓遠離。

  中國僑網報道,鄧興旺出生在湖南懷化市沅陵縣一個農民家庭,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從此與生物科學結下不解之緣。改革開放後不久,鄧興旺留學美國,長期從事植物光合作用及光信號轉導研究工作。其研究結果已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的標準,這也讓鄧興旺成為國際植物生物學研究領域的主要專家和領軍人物之一。

  “我是農民出生,想為中國的農民和農村做點實事。”為此,鄧興旺毅然選擇回到祖國。回國後,他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植物學領域前沿知識和與國內外學術團體緊密聯繫的優勢,開始加強國內外植物學交流,推動國內基礎領域的研究。

  一段時間內,鄧興旺頻繁往來於耶魯大學與北京大學之間,把自己的想法向兩校做反覆、細致的解釋,後又提出了詳盡的實施方案。最終,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於2001年成立。

  2003年,鄧興旺與人聯手,創辦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的建立,是中國在發展生命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創舉。鄧興旺在擔任所長的第一任期屆滿時全身而退。

  “在中國,搞植物生物學基礎研究的人已經比較多,多一個少一個對國家影響不是太大。”談及退下原因,鄧興旺說,把國際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更為重要。

  新型雜交育種技術體系是鄧興旺團隊的主攻方向。2010年,鄧興旺帶領團隊創制了“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譽為“3G雜交育種技術”,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兩系雜交稻制種風險大、三系雜交水稻制種周期長的難題。“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使雜交水稻制種徹底擺脫對溫度的依賴,這項技術預計近年就可以投入使用。

  以前種水稻、玉米、小麥等,需要有人插秧、播種、除草、精耕細作,但在中國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的今天,這樣的實施過程卻顯得不夠現實。鄧興旺團隊的又一項技術研發由此而誕生,他們在作物種子中設計了一種抗除草劑性狀,農民撒種後無須再擔心雜草叢生,也無須大量使用農藥和肥料。

  眼下中國種業正經歷體制改革的重要轉型時期,發展生物育種將是國內外現代種業要走的必然之路。鄧興旺認為,中國應以核心團隊及核心技術為支撐,致力於前沿技術創新,並將應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育種研發相結合。

  目前,鄧興旺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系統作物分子設計前沿實驗室(北京)和國家作物分子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些平台,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農業新品種培育的關鍵核心技術,並把這些核心技術和利用這些核心技術培育的農作物新品種產業化,建成屬於中國的世界級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