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歸僑故事:紅牆黑瓦方圓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7 10:30:01


吳鵡(右)與丈夫林尚功合影。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吳鵡,女 僑眷,現年77歲,退休前任職於福州市政工程公司。

  丈夫病重期間還念念不忘永定老家,當電視裡出現永定土樓,尤其那座生活多年的福裕樓時,他就會格外激動,這又引起了他的無限的回憶,激起了感情的漣漪……

  福建僑報報道,永定縣湖坑鎮東北面的洪坑村,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他們也是最早到這裡的客家人。但大規模修建宏偉的土樓群,卻是在上世紀初葉,畢竟這些工程浩大的建築需要雄厚的資金,到了上世紀初,這裡修建土樓的大部分是有海外僑資,所以在建築風格上,或多或少融入一些西洋的元素。所以才給人以“土樓不土”的感覺。

  如果說,這裡最早的土樓,當屬崇裕樓、南昌樓,但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坍塌,所幸的是還存有明代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

  更為多姿多彩的是,這裡的土樓群不僅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等,就連這裡的寺廟、學堂、宗祠都以土樓的形式建造。2001年這裡的3座土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丈夫家的福裕樓也在其中。

  閩西客家人居住土樓是天經地義的是,因為大家都在土樓裡生活,彼此沒有更大的區別。但到了現在,土樓成為了中國建築的典範,遊客趨之若鶩,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這更使得他們引以為豪。

  其實丈夫並是不土生土長的土樓人,他出生在印尼,3歲時母親帶著全家回到永定老家,因此在他的記憶中,並沒有任何印尼的痕跡,只有洪坑村大大小小的土樓,以及那裡的山山水水。

  如果要說丈夫,那肯定要講到他的母親,他母親叫江月娥,年輕時隨丈夫到新加坡、印尼經商。抗戰期間,她義無反顧地加入抗戰救亡運動,回國後,家庭遭遇突變,她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撫養包括侄子在內的8個孩子。1949年新中國成立,但閩西的生活依然非常艱苦,他母親忍受饑苦,投身到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別看她是一個拖兒帶女的家庭婦女,但因為在海外經歷,使得她有著常人所沒有的意志和毅力。她擔任過豐盛鄉的婦女會長、代鄉長,同時,她還要撫養8個孩子。

  那時要減輕家庭負擔,減少人口是一個辦法,當兵是一條道路,雖然丈夫的堂哥已經到了當兵的年紀,但母親有些猶豫不決,擔心被人議論,畢竟當兵是要打仗,於是就想讓只有13歲的兒子去當兵。於是就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到部隊鍛煉。

  那時丈夫正失學在家,雖然還念想讀大學,但眼前的情況,他懂得母親的用心,於是同意了。

  時過境遷,丈夫雖然沒有走讀書的道路,但他至今也無怨無悔,因為部隊的經歷讓他收獲了很多。更讓他自豪的是,這條路是他母親的意願,而他一生都把母親作為榜樣。也正是這個原因,丈夫在部隊一直非常勤奮和努力,也因此多次受到表揚和立功。

  其實當時丈夫當兵並不順利,他還記得當時報名參軍的情形。1949年的9月一天,他母親帶著他來到下南溪第三區的區中隊,找到了李隊長提出當兵的事,可這位隊長不僅嫌他年紀小,而且個頭也矮,於是沒有答應。此時他的母親不服氣,要面見區長,這位區長叫江榮達,母親在當地已是響當當的人物,區長也早有耳聞。

  在區政府等了一個多小時後,區長從外面回來,於是他們母子倆就到了區長的辦公室。區長見到母親後非常熱情,當知道他們的訴求後,答應找隊長通融。當天,丈夫就參加了區中隊。那時的他不僅個頭最矮,年紀也最小。

  事情辦完後,丈夫看著遠去母親的背影,當時還是“孩子”的他,對未來並沒有什麼想法,但心裡暗暗下決心不辜負母親的期望,一定要走好這條路,至少不能給母親丟臉。

  事情果真就像丈夫這樣,到了1957年,丈夫從一個“小兵”,成為了軍官。1958年因為工作需要,他專業到了福州燃料總公司,一直工作到離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