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港商王琳達:從“開發商”到“王媽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9 11:29:49


圖為王琳達(左)接受記者採訪。
圖為王琳達此前與北川中學學生在一起。
  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走進位於北京西南四環的怡海花園,人們驚嘆於其中完善的配套設施,尤其是坐落在成片樓海中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和老年大學,讓人亦十分感慨社區裡濃厚的教育氛圍。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這座小區的開發者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女商人——怡海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琳達。20多年前,她率先在開發社區的同時辦起教育,成為內地教育社區建設的先行者。

  “開始大家都管我叫‘開發商’,聽著挺刺耳的,但現在這裡的孩子都管我叫‘王媽媽’,連大人們也跟著一起這麼叫。”和記者聊起社區居民對她稱呼的轉變,王琳達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她說,這個轉變正是源於她對社區尤其是社區教育的投入與付出。雖然因為忙碌一天,嗓子已明顯有些嘶啞,然而說到自己的“社區夢”和“教育夢”,“王媽媽”依舊興致勃勃。

  “我就像一個村長”

  25年後,走在怡海花園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王琳達經常還能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情景。

  “當時在香港,我拿尺子在地圖上量,看這兒離天安門挺近的,開車10多分鐘就能到。”1992年,在參加了北京第一屆香港招商會後,頗有魄力的王琳達決定,和幾位朋友一起前來投資地產。

  在那之前,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開發房地產的港商之一,王琳達在廣州、深圳等地已做成一些項目,但是對於北京,她幾乎一無所知。

  來了之後的第一眼就讓王琳達犯了傻:一大片被廢棄的垃圾場,目之所及只有滿地荒涼和3個大沙坑,遠處灰蒙蒙的天和光禿禿的地分不清界限。

  同來的另4位股東很快打了退堂鼓,只有王琳達選擇留下。“我非常重視承諾,我想既然已經和當地政府簽了約,就要講誠信做下去。”

  支撐王琳達堅持下去的更大動力,是在她心中扎根多年的一個夢想——“我想做一個配套完善的完整社區。”這個如今看來並不特別的想法,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還是一件新鮮事。即使是在北京或是南方一些相對開放的城市,都沒有王琳達當時在國外見到的集學校、醫院、郵局等配套設施為一體的成熟社區。

  於是,在北京南城這片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沒有天然氣的荒涼土地上,王琳達獨自一人開始“設計”、“剪裁”,描繪她的“社區夢”。

  艱辛不言而喻。去其他城市投資地產的朋友兩三年內就開始掙錢,王琳達卻因一些客觀因素等了3年還沒法進地開發。而這不是最難的。根據規劃,社區裡將建設學校。王琳達主動攬下這個任務,卻在辦理教育執照時屢屢碰壁。為此,她曾在冬日的雪天裡,踩著高跟鞋,多次拜訪相關部門,最終用誠意打動了審批者,在社區裡建起教學質量數一數二的中小學。

  王琳達的“社區夢”不僅是建設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更是讓住在這裡的居民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在接受採訪的當天上午,王琳達剛剛在社區的老年大學給那裡的老人們慶祝集體生日。在老年大學建成的17年間,這裡總是王琳達來北京後到的第一站。許多年邁的老人聽說她要來,即使腿腳不便,也會讓家人推著輪椅送他們來見她。

  “我就像一個村長。”王琳達笑說。現在,走在社區裡,許多人都認識她,而她也在企業家之外有了更多的身份,比如老人們的女兒,孩子們的媽媽,整個社區的大家長。

  “要做就做一流的教育”

  “我最喜歡這個小馬。”王琳達小心地從辦公室書櫃最顯眼的位置取出一個3D打印的模型——一匹身插雙翅的白馬站在蔚藍色的地球上。相比周圍其他製作精美的獎杯和證書,這個小模型顯得有些簡陋,但王琳達將它捧在手心,極其珍視,“因為這是學生們親自製作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王琳達屬馬。在她2015年過生日時,北京八中怡海分校的學生們用3D打印技術製作一個小馬模型送給她。“我們怡海的孩子,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都特別強。”誇起這些“怡海的孩子”,王琳達毫不吝嗇溢美之詞,甚至比談到自己的兩個孩子更為興奮,而她也早已成為孩子們口中喜愛的“王媽媽”。

  從1997年第一所學校在社區建成,到2017年,王琳達將迎來自己“教育生涯”的第20個年頭。一個企業家辦教育,最初在很多人眼中是不靠譜的。但王琳達用行動證明,她要做的不只是蓋樓建校,還有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

  “要做就做一流的,因為辦學校就意味著一份責任,絕不能誤人子弟。”王琳達將“一流的學校、一流的教育”幾個大字掛在學校進門就能看見的牆上,也把這句話揣進心裡。

  社區裡的學校剛剛成立那幾年,為了和老師開會探討教育理念,王琳達常常忙到夜裡一兩點,“眼睛都熬紅了”。她還記得,2001年,自己大病了一場,“那次就是累病的”。但即便如此,辦好教育的初心始終沒有動搖。

  沒有做過老師,王琳達就從平時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入手,研究摸索。沒有專業背景,她就專門跑去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十幾所世界名校上課“充電”,學習國外優秀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經驗,帶回自己的學校試驗。

  “其實在具體的辦學中,沒人教我,就是自己去想,去探索。”為此,王琳達沒有少費心思。為了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她尤其注重學校的社會實踐教育,曾經親自策劃設計教案,利用外出春游的機會,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步行路程中,邊走邊教,給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堂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地理、歷史、生物等多門學科在內的生動課程。“當時孩子們和同行的家長都感覺很好。”王琳達說,這樣的嘗試,自己帶著學校的老師做過很多。

  如今,說起教育,王琳達頭頭是道,儼然專家。她的教育集團也越做越大,已經擁有涵蓋早教、幼兒園、小學、中學、國際學校、培訓學校以及老年大學在內的12所教育機構。

  “我是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裡唯一的海外代表,這讓我特別高興。”說起自己對於教育的熱情和責任,年過花甲的王琳達依舊執著如初。

  “八年過去了,我還在那裡”

  在王琳達辦公室的牆上,還有一幅放大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群十幾歲的孩子緊緊簇擁在她身邊,比畫著勝利的手勢,每個人的臉上都露著大大的笑容。

  “這些都是北川中學的學生。”王琳達望著照片,嘴角不由上揚。她驕傲地說,自己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北川中學終身榮譽校長。事業成功之後,王琳達最近十幾年一直致力於慈善公益事業,並因此拿了大大小小各種獎項榮譽。僅僅是中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項“中華慈善獎”,她就連續拿了4年。然而,最讓她引以為傲的,仍是這個始於8年前的教育慈善項目——援建北川中學。

  2008年8月,剛從國外進修回來的王琳達聽說,北川中學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創,學生們只能在臨時搭建的板房校舍內學習。在和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及其他幾位副主席見面交流之後,王琳達立刻決定,加入中國僑聯重建北川中學的隊伍。

  一片空地,除了和人一樣高的野草,什麼都沒有……在這樣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王琳達再次用她強大的拼勁與愛心,將別人眼中的難事變為現實。從開始畫設計稿到一棟棟堅固的校舍拔地而起,兩年之間的艱辛旁人無從想象。

  為了盡快拿出理想的設計方案,王琳達組織一支來自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和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建築設計師團隊,先後召開12次方案討論會。具體建設中,聯繫施工單位,派遣技術人員,甚至去水泥廠、鋼材廠挑選價廉物美的建材……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王琳達堅持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

  “這比我做任何一個工程都艱苦。”王琳達感嘆。然而,當她看到,當初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失去家園而失去笑容的孩子、老師,因為她的努力和真誠重新展露笑臉,心中是從未有過的滿足。

  讓王琳達自豪的,不僅是她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北川中學。“8年過去了,我還在那裡。”王琳達說,這8年,自己從未離開,而且與這座學校建立了更加深厚的關係,也成了更多孩子的“王媽媽”。

  校舍建成之後,王琳達發現北川中學的許多老師在地震中遇難,師資緊缺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這幾年,她一直忙碌著,利用自己多年從事教育積攢的資源,組織北京的中學教師赴北川中學進行長期支教。

  幾年來,支教教師的機票、食宿、補貼等費用,都由王琳達一人承擔。學校缺點啥,她就第一時間買了送過去。每隔兩三個月,她還會親自去學校看一看老師和學生。為了北川中學的建設,王琳達前後捐助的資金已超過2000萬元,投入的心血更是難以計量。

  做這一切圖什麼?王琳達從辦公桌上拿起一張近年來北川中學逐年遞增的升學率統計表說:“孩子們的成績就是給我最大的回報。”

  如今,王琳達依然行程滿滿,一天工作14個小時是常有的事。談及未來,她的眼神溫暖而堅定:“我的目標是辦百年教育、辦百所學校,我做不完就讓我的孩子們繼續做。”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