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44年堅守 拯救“會呼吸的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09 10:29:49


林家福在補缸。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還記得曾經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補缸師傅,他們邊走邊喊:“屋里有破缸破甕好補咧……”誰家要是請進了補缸師傅,小夥伴們總會好奇地圍觀整個過程,聽那“篤篤篤”有節奏的敲擊聲……

  福建日報報道,隨著時代的變遷,補缸這個古老的行當逐漸退出日常生活。可在廈門同安,有一位60歲的補缸師傅,44年來,一直沒放下他的老手藝。

  林家福因為家庭困難,小學沒畢業就出來補缸掙錢。想當年,補缸師傅曾經是風光的手藝人。釀酒、醬油及腌制食品行業,都少不了酒缸、醬缸;而家家戶戶也離不開水缸、酒缸、鹹菜缸等。缸用久了容易破裂,卻舍不得丟,就找補缸師傅來挽救。

  現在人們家中不再請補缸師傅上門了。

  但林家福有空還是會到福清、龍岩、泉州等地的酒廠、釀造廠接活。“廠里把破損的缸收集起來,有一定數量了,就通知我去補。”不久前,一家酒廠讓林家福去補缸,他一個人整整忙了4天,補了100個缸。

  37歲的兒子不願意跟林師傅補缸,吃不了這份苦,而且覺得沒前途、沒面子,“做保安也比補缸好”。

  “現在缸很少有人用了,補缸收入少,還得到處跑,年輕人沒人願意學了。這門老手藝怕是要失傳了。”林家福說。

  祖傳古法補缸配方

  林家福的補缸秘方,在於調制生鐵粉的混合液體,由3種食用品調和而成,不添加任何化學劑。這是林家福爺爺傳下來的配方,已經一百多年了。

  補缸前,林家福先仔細觀察酒壇,用小鐵錘不斷敲擊四周尋找裂縫,分辨聲音的差別,以此確認是否有裂縫。這些小小的裂縫,眼睛是看不出來的。小鐵錘碰撞酒壇,發出“叮當叮當”的響聲。“完整的缸體聲音清脆,有破損的部分聲音混濁不完整。”林家福說。

  隱秘的裂縫找到了,就著手修補。

  他一手拿鐵錘,一手拿鐵錐,小心翼翼地在裂縫兩旁鑿兩個小洞。接著,拿出一根扁扁細細的如訂書釘狀的鐵襻,在兩個小洞之間卡上鐵襻,把缸的裂縫收緊、固定。如此沿裂縫方向,等距離安裝幾個鐵襻加固。

  接著,順著裂縫鑿一道槽,將生鐵粉拌上祖傳的混合液體,填補於裂縫處。7天後那縫隙便完全凝結起來。林家福的補缸材料耐酸、耐碱、耐高溫,補過的缸保證不漏。

  生鐵粉是必備的材料。林家福的生鐵粉全憑人工自己製作,通常用廢的鐵鍋、鐵鋤頭等,在生鐵臼里敲碎而成,費時又費力。

  其他補缸師傅沒有林家福的祖傳秘方,只能用鹽酸等化學品來調和生鐵粉,或者用環氧樹脂等黏合劑替代。“用樹脂等化學品補缸,不環保,太陽一曬容易氧化,到時又漏了。”林家福說。

  6萬只大缸的守護者

  林家福在廈門古龍醬文化園幫助管理6萬只大缸。這些大缸整齊威武地站在晾曬場上,蔚為壯觀。每個缸近一米高,頂上戴著鬥笠一樣的竹蓋。黃豆在大缸里待上一年的時間,從輕盈的黃色變成深沉的黑色;然後移到池里再待一年,上面的液體變成醬油,下層的就成為做肉醬的材料。

  好缸是做出好醬油的關鍵。這裡的6萬只醬缸,其中2萬只是原先就有的,另外4萬只是工廠擴建的時候,從周邊倒閉的小醬油廠收購來的。“現在再也買不到這樣的大缸了,傳統的制缸工藝已經失傳,新做的大缸容易‘流汗’,做出的醬油沒有原來好。”林家福說。

  最好的缸是會呼吸的。這6萬只醬缸都有50年以上的歷史,十分堅固,透氣性又極好。由於現在不再生產傳統醬缸,對老缸進行修補、維護,成了林家福必不可少的工作。

  深沉的大缸,承載著傳統工藝醇厚的味道,令人經久不忘。林家福說,他要守著這些大缸,拯救這些“會呼吸的缸”。

  留住老手藝

  時代變遷,不少傳統手工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竹編、手工刺綉、蠟染、泥塑、剪紙……這些流傳了幾百年的老手藝,如今掌握的人屈指可數。歲月流逝,如果這些老藝人相繼離世,那些曾經輝煌燦爛的手工藝也就滅絕了。

  有人認為這些老手藝之所以面臨失傳,是因為他們不賺錢,沒市場,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其實,儘管社會發展、時代變遷,這些傳統手藝依然還有存在的價值。除了實際的功用價值之外,更為人們所珍視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層面的價值。

  老手藝人對待自己的活計,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多年的磨煉,讓他們的技藝爐火純青。他們身上留存著的,正是當今人們漸漸失去的工匠精神之所在。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