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留學教育:“小別離”還是“不別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9 10:50:17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父母將學齡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更加國際化的培養,也讓孩子忍受“小別離”的現實。潮流滾滾,有人卻獨辟蹊徑,選擇了“不別離”。

  新書《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的作者李春利,便是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媽媽。她在書中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打開家門,給孩子請來“全世界”。所謂“全世界”,指的是當下悄然興起的“互惠生”——他們從世界各地來到中國,成為寄住主家的外國客,同時擔負起陪伴教育孩子的職責,讓中外理念互補共享。如此“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式,給人一股“清泉石上流”的感覺。

  送孩子出國和主動打開家門迎八方來客,看上去似乎無甚區別,實質卻基於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尚在價值觀形塑期的孩子,一旦置身於文化觀念完全不同的西方社會,“全盤西化”幾乎不可避免。在李春利看來,這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尤其不是中國人教育的終極目標。試想一下,黃皮膚黑眼睛的我們一旦丟了根,在國際化競爭當中變得面目模糊、毫無特征,便真的會有立足之地了嗎?

  李春利選擇了“以我為主,兼容並蓄”的教育模式。她把自己家打造成“國際空間站”:這裡既有哥倫比亞“人精”姐姐帶來的混世哲學,又有德國姐姐“仙度瑞拉”不溫不火的處事方式;既有瑞典姐姐尼婭過於自我帶來的文化衝突,又有芬蘭姑娘漢娜對中國與北歐快慢分明的反思……每個互惠生的出現,既是一次文化的激蕩,又是一次教育觀的碰撞,同時還引發了孩子在不同語言上的興趣和精進。

  在此過程中,李春利和孩子皮皮並未唯國外的“先進文化”是從。她始終以客觀冷靜的心態打量著文化間的齟齬,並小心翼翼地區分出個體差異。自利還是利他、自足還是依存、講禮還是自然等種種問題,她不替孩子做決斷,而是同孩子一道在繁雜的價值叢林中探索出路。作為媽媽,她既有責任將中國文化的底蘊交到孩子手里,同時也能以廣闊的視野不斷改進自身,從而接上整個世界的“地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