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緬北小城最後一位遠征軍的異國餘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1 09:56:49


4月5日,李光鈿散步走過一個菜市場。
4月5日,清明節,李光鈿到原中國遠征軍30師墓地祭拜。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四月,漫長的雨季就要開始了,緬甸密支那街頭,人們都在享受為數不多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新京報報道,下了主幹道,拐幾個彎,往前走越來越安靜。道路盡頭一家小院,兩層小樓,朱紅的門,荔枝樹已經長到二樓高,月季結著紅色的花骨朵,向日葵矮著頭,院子里都是草木的芬芳。李光鈿家到了。

  辨認他家的關鍵,是濃烈的中國元素。燈籠、對聯都是國內最家常的樣式,掛歷是中文的,樹是從中國買的,連狗都是從昆明帶來的。

  95歲的李光鈿就坐在院子角落,他怕冷,還穿著棉襖,手邊放著一根拐杖。眼睛大而明亮,絲毫看不出是在苦水里泡過的。來了客人,他便盯著人笑。

  到了這個歲數,前幾天的事情他不怎麼記得了,幾十年前的事情倒是記得一清二楚。濃重的雲南口音,“我們讀著書,四五年級,一樣曉不得,跑出來當兵。”

  上世紀40年代,他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加入遠征軍,戰後流落緬甸,再也沒見過爹娘。在緬甸密支那地區,有數十位老兵和他人生軌跡相同,七十多年過去,他們皆已故去,李光鈿成了“最後一個”。

  “我的家也沒找到”

  李光鈿話不多。以前老兵們聚會時,他是最沉默的一個。拍合影,他也總低著頭。

  “老兵回家”發起人孫春龍記得他為數不多的激動時刻。2008年,老兵李錫全找到了家,大家準備送他回國。一貫沉默的李光鈿突然拉住孫春龍,怯怯地說,“我的家也沒找到,我也沒回過家。”那一刻,孫春龍說自己突然想哭,深感責任重大。

  李光鈿是在1939年離家的。就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沒多久。

  他才十六七歲,在雲南宣威上小學五年級,戰爭爆發,大多數同學都回了家,他沒有走,報名參了軍。

  入伍前,他也沒回家見見爹娘,也沒給他們捎個口信,就這樣頭也不回地去了。他安慰自己,很快就能回來。

  經過了一年的封閉訓練,他隨部隊去了曲靖,又去了永平。1943年,他已經是少尉炮兵排長,被調往怒江前線守江。隨後參與滇西大反攻。那一年打得最慘的,就是鬆山戰役。

  在戰火中,死亡是一件稀鬆平常的瑣事。提起鬆山一戰,他至今還搖頭,“太慘了”。日軍居高臨下,用機槍掃射,戰友們一個個攻上去,又一個個被打死,摔下來,屍體堆滿了壕溝——看到人們先後死去,他才發現,生命真是薄如蟬翼。

  他後腦有個細長的傷疤,也是戰場上被彈片擦傷的,跟了他一輩子。說起戰爭,他就慢慢地摩挲著那一塊小小的凸起。

  1945年,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李光鈿要從騰沖回到宣威。走到一半想起,自己國民黨兵的身份,怕是回不去了。又原路返回,無路可走,進了緬甸。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