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潮汕僑批:一頭是歷史,一頭是未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5 09:12:53


資料圖:汕頭僑批文物館內的一處雕像,展示了一位華僑請知書識字的老先生代為撰寫僑批的場景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男志擬於本年回家觀光,並奉侍慈前,奈因中日戰爭纏綿所關,故未如願也,望大人勿怪為幸。”這是陳列在廣東汕頭僑批文物館裡的一封民國27年(1938年)印尼僑胞吳木鬆寫給慈親的僑批。跟文物館裡的其它僑批一樣,它傳遞著濃濃鄉情,也記錄著早期華僑的海外奮鬥史。

  中國僑網報道,據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介紹說,僑批是早期“下南洋”謀生的潮汕移民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的匯款憑證。這些早期移民,多因經濟窘迫而出洋謀生,他們大都沿著古“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東南亞國家,成了中國最早一批華僑。這些初到南洋的僑民,往往只能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割橡膠、搬運重物、開礦等,但他們依然會把賺到的血汗錢匯到國內。在當時沒有郵政匯款業務的情況下,僑批行業應運而生。

  從初下南洋寄回的幾塊銀元,到後來的幾十塊,再到20世紀30年代不少華僑通過僑批在家鄉捐建房屋、興辦實業,僑批見證了第一代華僑從白手起家到事業有成、回饋鄉裡。2013年,“僑批檔案”因其真實記錄了19世紀以來中國移民向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的遷移歷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記憶名錄》。 

  有著150餘年歷史的僑批在1979年隨著僑批局收歸中國銀行而正式結束,但海外華僑華人支持家鄉建設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作為著名僑鄉,汕頭自改革開放引進的第一批外資企業,基本來自當年“下南洋”的東南亞華僑。截至2016年,汕頭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中超過90%均來自華僑華人投資,實際金額接近80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