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梅州華僑故事:僑賢澤桑梓 赤心暖鄉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20 11:09:40


  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在華僑之鄉梅州,遍地都有海外華人華僑留下的足跡:稍顯擁擠卻不失精美的梅江橋如今依然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樂育中學;傳統風格與西洋元素相結合的聯芳樓……在20世紀,這裡曾經流傳著一句話:這裡擁有最漂亮的建築的地方就是學校和醫院。而這些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客家海外華人華僑的鼎力相助。

  南方日報報道,雖然年少離家,在異國他鄉打拼,但客家華人華僑對故鄉的感情依舊濃烈,擁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的他們往往會回到故鄉,修祖宅、創實業、引思潮,以各種方式為家鄉的社會進步作貢獻。

  “客家人長期生活在動蕩中,具有愛國愛鄉、敢為人先、不屈不撓等美好品質,這也體現在海外的華人華僑身上。因此,當祖國建設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奮勇衝在前。”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說。

  興辦實業 投資近代工業促進經濟發展

  “美酒榮獲金獎,飄香萬國;怪傑贏得人心,流芳千古。”張裕葡萄酒享譽全球,百年前,其創始人張弼士從海外回到祖國創立實業的壯舉,成就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是客家華人華僑回鄉辦實業的典範。

  1890年,張弼士在巴達維亞出席法國領事舉行的一次宴會時,萌發了在山東建立酒廠的念頭。2年後,張弼士投資300萬銀元在煙台獨資創辦張裕釀酒公司,開創了海外華僑在內陸投資的先河。

  為了生產出優質葡萄酒,張弼士購地千畝,引進歐美葡萄良種,進口機械設備,聘請美國、日本的工程師參與興建廠房,訓練員工,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用科學方法釀制優質葡萄酒的途徑,釀造出“金獎白蘭地”和“味美思”等名酒。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張裕葡萄酒一鳴驚人,榮獲一個金獎,三個優秀獎。這一殊榮打破了紅酒被洋人獨霸天下的局面。

  據歷史資料記載,張弼士不僅在國內投資興辦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公司,他還投資了織布廠、磚窑和玻璃製造廠、廣廈鐵路公司、廣西三岔銀礦、雷州墾牧公司等。“他所建立的工商業王國,地跨東南亞和中國沿海各省,所獲得的成就超越其他海外華人所創建的企業,在近代中國史以及東南亞華人史寫下光輝的一頁。”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這樣評價張弼士。

  傳統手工業在西方工商業經濟衝擊下興衰變遷之時,近代工業也開始在粵東北的興梅等縣興起。1860年,汕頭開埠,潮汕近代工業首先發展起來,粵東北的梅縣、興寧等縣靠近潮汕,華僑也開始回國興辦事業,參與發展經濟。

  1900年,丘元榮在東較場背開辦首家華僑玻璃廠;1899年,泰國歸僑範坤南(今梅縣城北鄉人)創辦“嘉應染織傳習所”,傳授染織技術,同時附設染織廠,開創嘉應州近代染織工業;興寧人王吉其發明打梭織布機,代替拋梭織布機,由工匠何文龍製作,時稱“何文龍打梭機”……就紡織業而言,華僑在人力資本上的投入既對其自身企業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更為梅縣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筆重要的人力資源。

  “梅州籍華僑回鄉投資主要在辛亥革命之後,之前,由於政府的提倡和努力,民間人士的積極響應、推動與參與,梅州各縣創辦了一些以電力、紡織、印刷為主的近代工業企業。”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介紹,由於華僑的加入,19世紀末,個別行業已經誕生了幾家近代工業企業,採用了半機械化生產和近代企業管理模式。

  梅州華僑在家鄉投資的服務業主要為旅社業,約占投資總額的70%。梅城的光華、西南通、錦江、嘉應、大同、程江、梅東、新錦江和嶺東等旅社,梅縣鬆口的鬆口大旅社和全球、環球等旅社,均為本地華僑所投資,或與僑資有關係。

  熱心公益 建橋修路方便家鄉群眾出行

  海外僑胞不僅在家鄉投資興辦實業,直接促進了家鄉經濟建設發展,而且還捐資興辦公益事業,建設基礎設施、醫院等。“梅州境內的大、中、小學校、農村的橋梁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等,以及比較大型的公共福利事業大多是由華僑資助捐建的。”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說。

  提到華僑回鄉興建基礎設施,就不得不提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據史料記載,1899年興辦潮汕鐵路時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各認捐100萬元,謝夢池認捐25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榕軒、張耀軒包下。1906年10月,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建成,為發展中國鐵路運輸業作出了貢獻。

  據1933年9月《潮汕鐵路季刊》載:“每天載客約4000人次,運貨1100噸”,“韓江流域的穀米、蔬菜大致由鐵路輸往汕頭,轉運國內他市,或運南洋。”抗戰前韓江一帶華僑和客商由汕頭進出國門,多乘過這條鐵路的火車,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1927年至1937年為梅州興建公路的鼎盛時期,在華僑投資公路交通運輸業的促進下,先後興建了梅鬆、梅宮、梅西、梅丙、梅南等10多條公路,公路總長250多公里,形成了以梅縣縣城為中心的公路網絡,大大改善了過去“開門見山,出門爬山”的交通狀況。

  除了鐵路、公路外,20世紀30年代,梅州的華人華僑掀起了修橋熱潮,先後在梅城、丙村、鬆口三地建起梅江、錦江、梅東三座大橋,以及後來的東山大橋、嘉應大橋、德龍大橋等絕大多數是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資或集資修建的。

 1/420世紀30年代,梅州的華人華僑掀起修橋熱潮,先後建成了梅江、錦江、梅東三座大橋。圖為梅州城區的梅江橋。
20世紀30年代,梅州的華人華僑先後建成了梅江、錦江、梅東三座大橋。圖為梅州城區的梅江橋。
  在悠悠的梅江河面,橫跨著一座歷史悠久的橋——梅江橋,曾經,它是溝通梅城南北的咽喉要道、人們出行的必經之路。如今,它依然是梅州城區地標性的建築,老一輩人回憶里難以磨滅的印記。它的興建,同樣離不開華人華僑的捐助。

  1931年春,由梅縣熱心人士饒芙裳、黃燮南、黃榮樵、盧耕父、曾漢南等倡議建造“梅江橋”,得到了當時的縣長彭精一的贊成。全橋需工程費13萬元,除三座橋墩由本地商號認捐外,其餘由建橋經理曾漢南到到南洋各埠向華僑募捐。

  “印度尼西亞僑領劉宜應、劉家祺、丘元榮等均慷慨解囊。印度尼西亞華僑侯火生及其母親,不僅自己熱心認捐12000多元,還不辭勞累四處奔走協助募捐。”鄧銳說,1934年春,“梅江橋”的建設處在困難時期,潘植我慷慨捐資15000塊大洋,使梅江橋得以如期完工。據統計,當時捐資建造梅江橋的海內外熱心人士有8100多人,累計捐資額11.23萬餘銀洋。

  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不僅修橋修路,方便家鄉人民出行,還捐資興辦醫院,捐贈先進的醫療設備等。據了解,黃塘醫院、寬婉醫院、梅縣鬆口人民醫院等這些醫院的歷史上都有華僑捐資出力的記載。

  辦學建校 “華僑中學”應運而生

  耕讀傳家的客家人對文教非常重視,海外華人華僑雖然長期生活在國外,但並沒有忘記這一優良傳統。他們在捐資改善家鄉面貌的同時,對教育的投入也是“大手筆”。

  1893年,華僑丘燮亭在梅縣投資興建私塾“時習軒”,以解決本村青少年求學問題,他還捐白銀7000多元在本村建起永捷高等小學,接著又捐銀元3萬餘元,繼續發展家鄉教育,開辟了華僑捐款支持家鄉教育之先河,並漸成風氣。1900年,丘逢甲在汕頭創辦嶺東同文學堂,它是廣東首所新式學校,得到華僑謝益卿與謝夢池父子的鼎力支持,使該校成為培養嶺東維新志士的搖籃。

  而梅州華僑全額捐資辦學的先河是由潘立齋、潘祥初所開。1902年,潘立齋、潘祥初捐出2000兩白銀購買土地,再捐4000兩白銀雇工買料,共同創辦了南口毅成公學。1918年,潘立齋、潘祥初特地在南口圩鎮上建築一條擁有16間商店的“永發街”,其中14間被劃作該校的校產,其意是用店租收入作為辦學的經費。

  東山中學、梅州中學、大埔縣虎山中學、嘉應學院等歷史悠久的名校,在創建之初或發展時期都曾得到過華僑的捐助,在這些學校的校園里,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他們當初捐建的教學樓等。

 2/4崇文重教的傳統深深烙印在華人華僑的心中,紛紛捐資助學,許多學校的教學樓等是由華僑捐資建起的。
崇文重教的傳統深深烙印在華人華僑的心中,紛紛捐資助學,許多學校的教學樓等是由華僑捐資建起。
  由於華僑捐資辦學的熱情高漲,在梅州出現不少“華僑中學”,在當時,就讀的學生主要是華僑子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眾多海外僑胞送子女回國讀書,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排,他們有‘同等成績、有限錄取’等政策照顧。”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說,由此華僑中學應運而生,並且成為梅州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多數華僑中學創辦初期,僑屬子女均占學生總數的80%左右。

  梅縣最早創辦華僑中學。1953年冬,梅縣僑聯開設僑聯文化補習班,後取名為僑聯文化補習學校。1955年11月正式改稱為梅縣華僑中學,主要倡建和捐資者為華僑劉宜應、劉家祺、孫城曾等。華僑中學初創時期,他們先後捐建了宜應堂、群僑樓、鬆祺堂、僑建樓、宜應二堂等。

  1957年,興寧華僑、歸僑港澳同胞王才、羅應強、譚東海、幸裕堅、古王招等50人捐資創建興寧縣華僑中學;1958年蕉嶺華僑捐資創辦蕉嶺縣華僑中學;大埔華僑在茶陽興建華僑中學。1987年11月,豐順縣華僑中學重建落成典禮;興寧縣刁坊,陂等鄉鎮的華僑中學也相繼創辦……各地的華僑中學如雨後春笋般建起,有力地支持了梅州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梅州社會的進步,華僑帶來的改變不止是“看得見”的變化,還有深層次的思潮變化。“受華僑的影響,梅州人形成了一種主動、開放、接納的思維,它‘僑’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盤西化,‘鄉’而不遷腐,不頑固,具開拓性、開放性、包容性、主動性的特點,凸顯出僑鄉文化形成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特性,這與客家人多次遷徙形成的客家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說,華僑的進出,使梅州人較早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發達國家的思想觀念、法律觀念以及文化。
  
  對話

  僑領吳灝:祖國一直在我們心中

  吳灝,美國帆布供應公司總裁,公司總部在美國的芝加哥。目前主要從事各類帆布的國際採購銷售,業務範圍覆蓋美國50個州和加拿大各省。在繁忙經商的同時,他在美國芝加哥當地還是受人尊敬的僑領。他目前擔任美國大芝加哥地區華僑華人聯合會副主席,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海外理事,美國芝加哥客家聯誼會會長。他在促進中美貿易,團結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由於工作的關係,吳灝每年都會回祖國、回家鄉走走,從梅州蕉嶺走出去的他對家鄉飽含深情,梅州近幾年的變化讓他感慨不已。在最近回國期間,他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暢談現代華僑在國外的事業發展情況和他們眼中的家鄉梅州。

  南方日報:我們都知道,在以前,海外華人華僑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慷慨捐資,不僅出錢還出力,如今中國發展迅速,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是怎樣看待祖國和家鄉的今天?

  吳灝:雖然我們生活在離祖國遙遠的地方,中間隔著一個太平洋,但關於祖國、家鄉的每一條新聞都牽動著我們海外游子的心。當我們坐在電腦前收看現場轉播比賽,看到由郎平領軍的女排姑娘們擊敗塞爾維亞,最終贏得里約奧運冠軍的時候,我們海外華人和所有的同胞們一起歡呼激動!當我從新聞報道中知道自己的家鄉蕉嶺被評為“世界長壽鄉”,暑期我便帶著全家回來探親旅遊。

  每一次回梅州,都有新的驚喜。梅州的城市建設越來越美,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作為從這裡走出去的客家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驕傲。

  雖然客家華人華僑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我們依然沒有忘記我們的“根”。每年的9月底,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中國國慶,在美國芝加哥的新老留學生代表會舉辦“中國日”,這是我們重要的活動,邀請美國的政要參加,在芝加哥的市中心戴利廣場(Daley Plaza Civic Center)隆重舉辦五星紅旗升旗儀式。升旗儀式結束後,我們主辦方還特別組織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示,包括旗袍走秀、武術等節目紛紛登場,為活動現場華洋民眾共同奉獻精彩的表演。此外,我們芝加哥的華人還舉辦“文化中國,四海同春”等新年聯歡活動。我們還舉辦夏令野餐會等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團結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傳承文化,凝聚力量,謀求更大的發展。

  南方日報:您認為在將來,海外的華人華僑應該如何助力家鄉的發展?

  吳灝:“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內有巨大的市場,我希望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繼續為中美貿易作貢獻。我們可以把家鄉優質的產品外銷到美國市場。

  我畢業於嘉應學院,在未來將盡自己所能回報母校,目前已經設立了“吳灝英才獎教金和創新學術獎勵金”,獎勵在創新創業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正如客家山歌歌詞唱的一樣:“千年榕樹共條根”。家鄉的一草一木,我都倍感親切,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海外游子倍感自豪。我們願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CNML格式】 【 】 【打 印】